布署改革任务要定性、定量、定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布署改革任务要定性、定量、定时
从民众对于改革期盼的角度来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像是一份改革军令状———报告全文中77次提及改革。而且,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列的60个具体改革任务中,有50多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改革的时间表大大提前。另外,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透露,在报告起草过程中,总理要求做不到的不说。这样一个细节,更让民众坚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一份改革军令状。
从现实来看,当前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每一项改革任务都不是孤立的,都会牵扯到许多相关环节,需要不同领域的系统设计和协调推进,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梗阻,就可能影响到整个改革进程。同时,许多改革都涉及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没有“壮士断腕”和“背水一战”的勇气、魄力和决心,就无法让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也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具有军令状的意味。
其一,量化目标突出改革成果的可检验性。对于改革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许多量化的指标。比如,2014年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1/3;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等等。各项改革的内容、程度、目标都非常清晰,利于改革操作和成果检验。
其二,立法引领保证改革方式的合法性。改革既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必然意味着对现有的法律制度突破。“闯红灯”式的改革是上一轮改革留下的深刻教训,一些改革者因此背负着“原因”的包袱。在新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中央政府就把改革的合法性问题放在了突出位置,着手修改相应法律、法规。以3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为例,从2013年10月25日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到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中间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改革的内容中,要求对大量影响改革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修改。比如,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等。立法引领改革的思路,让重大改革都于法有据,会大幅度减少重大改革中不能改、不敢改的状况,也会有效防止借改革之名践踏法律的恶性问题,保证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顺利进行。
其三,阳光执政提高改革过程的可监督性。相比其他改革,政府机构的“自我革命”有着更大难度,在削减本部门权力的事项上,一些权力部门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改革进程。为防止这一点,必须由社会力量进行督促和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行权力清单制度,要求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同时要求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深化改革是破解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难题的根本性方法和路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全社会对于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什么时间改、改到什么程度以及由谁来改这些问题,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纠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中国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路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改革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定性、定量、定时的细化分解,向全国人民立下了一份雷打不动的军令状。在这个庄重承诺的后面,相信会有一份更令人惊喜的成绩单。巨大改革红利的释放,会让中国获得更大的生机和能量,也必将让中国以更加成熟、理性和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