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3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资委研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联重科、国药控股成样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明

国资委研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联重科、国药控股成样本

2月26日,“样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光明日报社和人民政协报社共同主办的。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十余名专家参加会议,对中联重科和国药控股作为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样本企业进行了剖析。

研讨会上,中联重科和国药控股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探索实践,阐述了现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据介绍,两家企业在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治理结构、优化内部运行、强化产权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昌军说,自1992年成立起,中联重科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H股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

截至2013年9月,湖南省国资委所持中联重科的股份已降至16.26%,低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所持的18.53%和其他A股流通股东所持的49.09%。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创新让中联重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股改后,企业的营业收入、税收、资产总额高速增长,湖南省国资委持有的国有资产最高时增值近800倍。同时,随着体制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在并购、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方面都迸发出了强大的活力。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万军介绍说,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于2003年与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国药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企业按照境内和境外上市公司的双重监管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十年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药控股在公司治理、董事会建设、管理层选拔激励、公司战略、并购整合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发展优势。目前企业已基本形成了全国医药流通网络的全覆盖,长期稳居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榜首,市值位列全球医药分销企业第4位。马万军认为,这是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

专家们认为,以中联重科和国药控股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管理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怎样使国有企业保持其主体地位和控制力,怎样使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怎样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发言伊始,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就抛出这三个问题。在任玉岭看来,中联和国药控股的探索实践都说明,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按照原来的管理办法,需要寻找好的道路,使国有经济控股并得到真正的监督。尤其是中联重科的成功经验,使得过去国企改革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从经验来看,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首先,产权结构要合理,比例要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其次,要积极引入民企,民营产权有其优势,融合体制优势,才能显示竞争力。同时,产权制度改革是搞好国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管理文化必须是配套运行。“两家企业的经验,不仅仅提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样本,也成为小企业如何发展成为行业老大的典型案例”。

湖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生共荣,有利于优化调整国有经济的资本结构,有利于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不是所有国企都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混合所有制经济只适合在竞争性领域推行,不适合在公益性国有企业、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内稀缺资源类企业中推行。高明华特别提到,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时,在高管选聘和考核上,必须积极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以贡献来对经理人进行考核。

在去年底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例行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代表国资委阐述了“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据介绍,目前国资委已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正在抓紧拟订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新闻中心主任卢卫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专家学者和企业界聚首挖掘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发展样本,凝聚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共识,加快转型升级,合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非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