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的“茶水融合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
宋志平的“茶水融合经”
王利博制图
“水可能是国企的,茶叶可能是民企的,我们泡成了一杯茶水再去喝的时候,还会再想这水到底是国有还是民营的吗?不用去想了,因为它就是一杯茶水。”这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一直信奉的茶水融合理论。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建材走出了一条包容性成长的混合所有制道路。2013年,中国建材集团取得2570亿元营业收入、123亿元利润。然而,这条路没有人为他们设计,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当时不知道混合所有制这个词,我起的名字叫‘央企市营’,就是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必须引进社会资本,必须和民营企业合作,我没有别的道路。”这是宋志平近日做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时所说的一段话。
目标的融合
2002年,中国建材总共有2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却有30多亿元的银行逾期负债,资不抵债。就在此时,一纸聘书送到了宋志平手里,他被任命为中国建材集团的总经理。
“如果中国建材在行业里不能做到老大,作为一家央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把目标给锁定了。”谈起当时中国建材的战略路径,宋志平感慨地说。
当宋志平确定了做水泥这条路径以后,才发现横亘在中国建材面前的是山头林立,强手如林。
徐州是中国建材水泥厂的主阵地,而对手却是战无不胜的“水泥之王”海螺水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双方在徐州打得昏天黑地,甚至两家水泥卖给高速公路公司都低过成本,打到最惨烈时,中国建材集团在徐州的9个搅拌站客户丢掉6个。此时,为了扭转局面,宋志平派人与海螺进行谈判,最后以高价收购了海螺水泥,实现逆转。
浙江的水泥行业可谓是群雄混战,而在南方地区没有一条生产线、不产一两水泥的中国建材集团却计划通过整合,在南方成立一家水泥公司。为了“统一”浙江的水泥“江山”,宋志平与浙江的水泥巨头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举行了“汪庄会谈”。经过了整整一天的谈判,宋志平最终“如愿以偿”,将四家水泥巨头收至麾下。
“当时整个行业亏损,我们几家企业谁也不服谁,再继续竞争下去,可能几败俱伤。”南方水泥的执行副总裁张剑星给出了愿意与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原因。
目前,中国建材已在淮海、东南、北方、西南构建起四大核心战略区域,水泥产能达3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但其水泥业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5%,形不成垄断。
产权的融合
“捆绑不成夫妻”,中国建材重组民营企业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重组几百家企业从来没有强买强卖,没有让被重组的企业感到有压力。中国建材有个大家熟知的公式,央企的实力加上民营企业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种要素的积极性,实现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成长。作为“央企市营”核心之一的多元化股份制,中国建材集团对重组企业采取“七三原则”:中国建材集团以30%为占股底线相对控股上市公司(如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则以70%的占股底线绝对控股各子公司(如南方水泥)。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民企的资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活力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在南方水泥的案例中,中国建材共重组了150家企业,其中有65%是民营企业,15%是地方国企,20%左右是混合股份企业,迄今为止,南方水泥所整合的众多企业,没有一家出现过“反水”的事情,正是得益于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思路。
“我以前一直想做个试验,人拥有一定财富后,还要不要工作?对于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来讲,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乐生的手段?这在南方水泥这场重组变革里得到了答案,南方水泥很多经理对工作充满热情,很有职业化精神,在中国建材的队伍里愉愉快快、全身心投入地打工。由于联合重组后的市场效应和管理整合,这些成员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国建材以后,自身资本的价值不是小了而是大了,挣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宋志平说。
文化的融合
联合重组在国际上失败了很多,大多数原因是产生在文化冲突上。而中国建材快速扩张使企业做大后,如何让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加盟企业融合成为一艘“航空母舰”,而不是众多“小舢板”的捆绑体?宋志平认识到,关键在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就是在考虑利益的时候,要照顾到以及首先想到民营企业,我们应该有利他主义的思想,就是有包容的思想。我所联合重组的企业能够接受这种包容的文化,能和中国建材真真正正实现国民共进,大家一起双赢,一起结合起来不分彼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
宋志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建立集团的协同文化,使得众多的加盟企业“一条心”,中国建材把企业文化逐级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在重组过程中,中国建材一直着重树立“和谐、绩效、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与指导原则。和谐,指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竞争者和谐、与员工和谐;绩效,指要追求持续一流的绩效,争取国内领先和顶尖;责任,指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在联合重组并购之初就建立接纳吸收、兼容并蓄、交流互补、共存共赢的合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