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是道路而不是目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沈闻涧
混合所有制是道路而不是目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已经拉开大幕,中央政府也为这一轮的改革指明了“混合所有制”的演进方向和道路。同样,包括上海、四川、重庆等地方政府已经率先实施“国企改革”的区域试水。
对于中国来说,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同样,这一轮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国企改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边实践边摸索”,最终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解决方案。
面对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进行的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导内容的国企改革,我们在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也需要警惕这一轮的改革“跑偏”:陷入“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改革误区之中,成为一些企业或者一些人“损公肥私”的借口和手段,将“混合所有私”的改革路径最终演变成改革的最终目的和结果。
我们当前清楚地认识到,混合所有制是现阶段中央政府为国企改革指明的一个方向、一条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地。国企改革不能为了“混合所有制”而改革,只能是借助“混合所有制”等路径和手段,提升国企的管理效果、运营效率、经营效益,最终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在进行“混合所有制”为路径的国企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本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与“管理层面的核心骨干股权激励”相配套,同时引进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既要发挥管理层等核心骨干“企业主人翁”意识,吸收民营及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又要避免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因为管理和监督不当所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出现。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实施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决心和方向,这同样也为国企改革明确了改革的动力。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管理效率低下、机构臃肿、运营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下滑”等一些问题,在政府还权给市场的背景下,矛盾和问题开始进一步释放,在整个政府都开始倡导“充分借助市场化资源和手段来重新配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背景下,国企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对于众多不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引进包括民私营资本、海外资本、战略投资者等,最终的目的不是在资本层面的改革,而是要通过引进各方资本的同时,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吸纳各种高端优秀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最终让国有企业构建可持续的发展力、竞争力和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应变力。
近年来,在一些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领域,比如家电行业的TCL集团、格力电器、海信集团等公司,由于地方政府的先行一步,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率先在资本层面构建“混合所有制”模式,同时实施以经营业绩和运营效率为导向的经营管理股权激励等手段,为企业的业绩倍增、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和力量:TCL在竞争激烈的彩电市场上打败日资企业成功跻身全球前三强,而格力电器则依靠一项空调业务就取得营收超千亿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同样,在一些国企改革过程中也出现因为“企业所有权不清晰”、“监督体系不到位”、“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从而带来了国有资本的流失和企业发展的衰退。作为当年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优秀企业家之一,李经纬曾造就了健力宝饮料的辉煌。但因企业产权不明、政企关系纠葛等种种原因,最终让李经纬成为“晚节不保”的悲情人物———2011年被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而健力宝此后在经历多次股权改制后,包括引进民资等举措,因此错失企业发展的黄金市场机会,无法挽救企业业绩,反而让整个企业在市场表现不佳,陷入困境。
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出了“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的警示。眼下,摆在国企发展过程中的道路只有“改革一条路”,如何更好地推动并实施以混合所有制为方向的国企改革,既需要放开脚步、加大步伐,也需要边走边看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