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纸媒有这么多优势,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感呢?原因就是纸媒在拿自己的短处拼别人的长处———和互联网拼速度、拼信息量———这必然会造成同样的产品,在纸媒获取比在互联网获取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纸媒应深耕自己的优势空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贾晶晶
纸媒应深耕自己的优势空间
2013年末,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李佩钰发布内部改革动员令,提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新蓝图。这一举措在媒体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今时代,在各种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与攻势下,纸媒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到了必须要变的时候。但是,朝哪个方向变、怎样变,却始终是困扰传统媒体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变革之前,或许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下,同样是纸媒,为什么《华尔街日报》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美国仍然炙手可热?为什么163岁的《纽约时报》还能年年盈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可以经受住互联网的冲击而骄傲地生存?
诚然,强势的互联网对纸媒有着致命的冲击,但纸媒不能看到互联网的强势就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弱势的。事实上,纸媒也有着很多互联网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优势。我们知道,一家有正式刊号的纸媒的记者是能够申领记者证的。而只有少数几家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具备申报记者证的资格,很多网媒是没有申领记者证资格的,所以这些媒体的内容大都依靠转载而并非原创,因此也难免“原创度差”。
其次是资源的积累,传统媒体大部分都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都具备转化成效益的可能性,这并不是年轻的网媒所能比拟的。
第三就是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纸媒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因此更具备打造“精品”的能力和底气。
既然纸媒有这么多优势,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感呢?原因就是纸媒在拿自己的短处拼别人的长处———和互联网拼速度、拼信息量———这必然会造成同样的产品,在纸媒获取比在互联网获取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总是充满激情,而纸媒似乎总是暮气沉沉,这正是因为互联网的项目团队式管理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能。类似这些也确是传统媒体需要学习的。除了学习互联网的优势,也应看到自己的长处。报纸是一家报社最核心的产品,那纸媒就应该在这个产品上下功夫,打造精致的产品,以自己的数据资源和高素质人才为这种变革提供支撑。而所谓的精品,就是要有高度和深度兼备的内容,需要费更多的工夫去挖掘和琢磨。
或许有人要问,同样花费时间,如果把内容放到网络上,公众同样可以看到,并且成本更低,为什么非要看纸媒呢?
是的,仅仅有精品内容还不够,纸媒还需要针对特定人群定制内容。我们必须明白,将来的报纸可能不再是大众媒体,而将变成小众媒体,因此,纸媒首先要想好,自己的精品是呈现给谁的,要根据读者和广告客户的需求设计自己的产品。比如,一家纸媒锁定的读者群是35—55岁的企业管理者,那就要针对这群人最关心的问题生产新闻产品,将这份报纸打造成业内最专业的报纸,他们想了解的信息、想解决的困惑、想要的政策解读,在这份报纸里都能得到有针对性和有深度的解答。
不难发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今天依旧光鲜的纸媒,无一不是有着自己特定的读者群和相应内容,这正是他们长盛不衰的秘籍。而反过来说,互联网信息再多再快,内容再丰富,用户也需要从海量的信息里去搜索,而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内容更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样,不仅费时费力,弄不好还会因为虚假信息而影响读者的判断,或影响企业的经营。
笔者曾经与许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有过沟通,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味地盯住电脑,而是挑选几份专业性强、指导性强、政策性强的纸媒作为“必看”的刊物。由此看来,做出有价值且有精准定位的专业化纸媒,依然有着巨大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