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科技
 

2014年2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电视多重收入模式面临考验

销量整体未进行业前五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销量整体未进行业前五互联网电视多重收入模式面临考验

中怡康刚刚发布的2013年度彩电市场销售数据显示,去年互联网企业虽然气势颇高但最终没有一家进入排行榜前五,传统家电巨头依然保持强势地位,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

乐视TV总经理梁军在日前发布最新超级电视70英寸Max70时坦承,超级电视总销售数量为30多万台,不到中国电视市场总量的1%。不过他强调说,乐视TV真正量产是从第四季度开始的,而且产品型号初期只有X60和S40两款,这都会影响其全年的销量。

慧聪研究ITC事业部总监张本厚认为,乐视TV规划了一个从硬件、软件到系统再到内容的生态体系,试图依靠多种盈利模式带来的硬件低价销售在传统电视厂商中突围,但是没有销量的支撑,乐视生态将举步维艰。

互联网做电视

2012年,电视智能化的浪潮在全球开始引人注目。在中国市场,自从2013年5月乐视网宣布即将推出乐视超级电视之后,爱奇艺、优酷土豆甚至是小米科技和阿里巴巴,长期观望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计划。

“智能电视开启了一个内容消费的窗口,包括视频、游戏甚至是教育等整个互联网信息消费,单纯靠硬件公司或互联网公司都无法完成,因此,乐视与富士康合作、爱奇艺与TCL合作、优酷土豆跟同洲合作,阿里巴巴更是要拉拢一大批硬件厂商。”张本厚说。

而在这次互联网做硬件的浪潮中,操作系统无疑是互联网公司与硬件厂商竞争或者谈判的重要筹码。目前,乐视、小米、阿里都已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乐视还将于近期发布LetvUI3.0版本,它是全球首款全体感智能电视UI系统。

梁军认为,操作系统之于智能电视的重要作用在于,不仅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用户体验,而且是各种信息消费应用实现的基础。“超级电视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知道用户在看什么的智能电视,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改进更多的信息消费服务。”

“未来,所有硬件厂商都将依附于操作系统,微软windows是这样,谷歌安卓是这样,智能电视领域还是这样。”他甚至如是断言。

另一边,传统硬件厂商也在逐渐觉醒。TCL、同洲相继分别和爱奇艺、优酷土豆结成了联盟,双方共同深度定制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更多的电视厂商如创维、酷开等则选择加盟阿里巴巴OS系统联盟,后者还能为其提供强大的电子商务渠道及网络支付功能。

产能悬而未决

就在互联网电视企业沉浸在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多重盈利模式设想的时候,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日益突显。相比传统电视厂商,乐视TV等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份额太小了,在销量有限的情况下,再好的商业模式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梁军没有否认产能难以保障的问题,他将原因归结于市场需求超出了预期,“我们有已定的生产计划,实在没有想到市场的需求这么大。这还只是在一二线城市,我们还收到不少来自广大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的诉求。”

IC元器件电商科通芯城副总裁朱继志则认为,主要还在于互联网企业对于硬件供应链的控制能力较弱,无法采购到充足的上游零配件,“智能电视作为一个新兴产品,核心配件整体产能有限,它们通常都会优先照顾需求大而稳定并且合作多年的传统电视厂商。”

目前来看,与传统电视厂商合作的爱奇艺、优酷土豆都未出现缺货现象,其中,晚了2个月才推出的爱奇艺TV+已经卖出20万台,直追乐视TV的30万台。

答案将初步揭晓

争议归争议,乐视TV“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是否可行,“广告收入+内容收入+应用分成收入”的多重收入模式又能否实现,终究会到用事实说话的时候。

在乐视最新超级电视70英寸Max70时发布会上,“乐视TV各项营收整体表现良好”此类的模糊回答已经无法满足各家媒体的好奇心了,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提问,梁军最终表示,核心营收数据将会在2月进行公布。

张本厚认为,正是基于多重盈利模式,乐视超级电视的价格定得很低,几乎将市场均腰斩,相比传统硬件厂商,乐视在硬件方面肯定不赚钱,甚至是赔钱。这种情况下,多重盈利模式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其战略能否维持。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早前也表示,近来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电视领域让传统彩电企业坐立不安,但他目前尚不担心乐视等互联网企业破釜沉舟抢端口的情况发生,因为互联网企业此举最大的障碍是现金流难以支撑硬件成本的周转。

截至发稿时间,乐视TV仍然没有公布核心营收数据的迹象。该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暂时没有接到高层的通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