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
 

2014年2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额宝等收益下滑
互联网基金出路待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余额宝等收益下滑互联网基金出路待解

春节过后,素以比银行活期存款利息高出十多倍吸引眼球的各类“余额宝”收益几乎全线下滑。其中,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降到6%以下,而且曾经高达7.90%的微信理财通目前已经下滑至6.75%。

清科研究高级分析师徐志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各类余额宝过度强调高收益一定程度上说明,互联网金融还停留在传统理财的网络渠道上,价格战因此成为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未来,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的高收益逐渐降低到理性的水平,谁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盈利能力强的理财产品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服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竞争的重点。

本质为货币基金,收益下滑或持续

根据微信相关人士介绍,自从今年1月15日上线试运行以来,该业务用户规模已经突破百万,先期合作的华夏财富宝基金规模已将近300亿元,同时还在接入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

这款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中,高达7%以上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无疑功不可没,还吸引了不少余额宝用户及其资金的流入。如今经过年后一轮的收益率下滑,理财通的下滑幅度明显高于余额宝,两款产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趋于一致。

“余额宝、理财通本质上还是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国债、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等,收益会随着市场利率、市场资金供给而波动。往年来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通常在4%—5%,低的话2%—3%的也有。可以肯定,目前的收益率下滑还会持续。”徐志鹏说。

不过,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助理、负责微信理财通华夏基金的经理曲波认为,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一直在5000亿左右。自201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将突破以往的瓶颈迎来货币基金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而会带动收益率较往年明显提升。

互联网金融渠道化

理财通等收益下滑带给行业的重要思考是,诞生以来,这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都以高收益为卖点,在未来收益逐渐趋于理性甚至有可能低于银行存款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该拿什么吸引用户和持续发展呢?

“这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首先在于海量用户,这是最大的网络渠道;其次是从电商、游戏到支付的生态体系,可以给理财接入多种服务;最终还是金融脱媒,让用户可以绕过理财机构甚至是银行等中间方,与资金需求方直接交易。”徐志鹏说。

不过,徐志鹏指出,目前各类余额宝的合作模式都是基金公司的产品加上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仍然停留在充当传统基金公司的网络渠道上,毕竟这个来钱快、好操作,推广多少人、吸入多少钱就直接可以分成了。

基金公司也十分看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渠道作用。据悉,在网络直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汇添富基金,官网日均浏览人次为千万级别,移动客户端下载量只有220万。接入微信理财通之后,则相当于一夜之间为其带来了超过4亿的移动端用户,包括2.7亿的月活跃用户。

微信理财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理财通的定位是做一个开放的金融服务平台,使广大普通用户可以方便、安全地获得金融机构的优质服务和更好的理财收益。“至于未来会不会推出一些全新的金融产品,我们也在慢慢摸索。”

金融专业化有待加强

就在大家感慨各类余额宝高收益难以持久的同时,一款名为“余额宝用户专享权益”的产品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款余额宝用户专享产品投资期限为1年,承诺保证本金,预期收益率达到7%。

“从活期产品到定期产品,这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趋势,大家都会像这样不断完善理财产品的种类,尤其是高收益产品的种类。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平台会越来越像一个基金公司或者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就有必要补齐金融和理财方面的短板。”徐志鹏说。

除了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基金等理财产品,徐志鹏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应当帮助用户筛选资产管理和资金投资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像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那样为用户投资理财提供专业建议,以及提供理财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工具等等。

传统基金公司的用户资金管理能力也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借鉴的。例如,根据记者了解,多数基金公司都推出了资金管理账户,为用户提供资金归集、理财、还贷等一揽子资金管理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主要停留在充话费、缴电费等生活服务的支付上。

“理财通未来的规划还有很多,比如货币基金的购买和赎回的便利性,如何选择优质的货币基金,互联网渠道进行理财的安全性等等。”微信理财通上述人士说,考虑到货币基金的收益还与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相关,理财通更会坚持与优秀的基金公司合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