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症下药化解国企的改革“忐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应对症下药化解国企的改革“忐忑”
春节回家免不了走亲访友,和一些朋友小聚。这其中也有一些在国企工作的亲戚和朋友,聊天时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正在全面展开的新一轮国企改革及中央“八项规定”。几场小聚下来,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市场化改革真的不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概念,它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国企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们背后的每一个家庭。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反四风”活动不仅涉及各级行政机关,也真正进入到国企中。一些国企唯恐被抓了典型,行事风格为之一变。国企年底各种活动的开支都大大减少,厉行节约不再是一句空话;往年春节时的各种奖金和福利要么不见了踪影,要么大打折扣;公司同事之间的各种人情往来、红包压力也小了不少。不过,物质上的减负并没有随之带来精神上的减负,不少国企人心中反而是多了一些忐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我不送红包,万一别人都送了怎么办?
还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心态是由隐性福利的减少带来的。年终奖的有无与多少对企业职工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春节餐桌上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今年一个明显的转变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不少人谈起年终奖是眉开眼笑,在国企工作的则大多唉声叹气。往年,一些国企的年终奖加上各种福利,往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焦点。而在中央新政影响下,2013年国企的年终奖金和福利大大减少,不少国企春节甚至一点“表示”都没有,让不少员工颇感不适应。也有一些在国企工作的人抱怨,国企不改革不行,但是改革如果带来的是自己收入的下降,自己又哪来支持改革的动力呢?
此外,在一些国企里还有一种一直为人诟病的风气就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干活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一些人认为,只要一脚踏进国企的大门,金饭碗就有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资历说话的国有企业里,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似乎并没多大差别。市场化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除掉这种陋习,真正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约束。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和“反四风”的深入,国企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和监督越来越严格。一些国有企业也严格规定,公司员工上班期间什么闲事都不能干,否则轻则谈话通报,重则甚至停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否就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呢?至少目前在一些国企可能还不完全是。譬如有朋友就抱怨,不让干闲事,那我们闲的时候到底干什么呢?
上面提到的一些现象和言语都是春节期间几个在国企工作的亲朋的一些感慨,无法代表多数国企员工,不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中透露出的心态却颇值得重视和思考。毕竟无论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还是“反四风”活动在国企的深入,都要靠来自最基层的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一言以蔽之,就我接触到的国企员工来说,大部分对新一轮国企改革和“反四风”活动整体上是打心眼里支持和赞成的,但对其中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则是有怀疑不理解甚至是反对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多次提及底线思维,即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对这些怀疑和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心态和行动都应该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一是反思制度设计和具体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最终目的能否为广大职工谋幸福?二是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早做好应对预案。改革就不可避免要触及某些人的利益,难免有各种怨言和阻力。对这些怨言和阻力,要尽可能在制度设计上使之减少,以便于改革顺利破题和进行;还要敢于碰硬,敢于触动一些强势的既得利益者。
国企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2014年必将是国企发生大变革的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新一轮国企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早作准备,对国企员工对改革的心态和反应,也要有充分估计。这可能关系到新一轮国企改革能否顺利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