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急谋创新“自救”
互联网金融加剧短期存款竞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互联网金融加剧短期存款竞争银行急谋创新“自救”
近日,五大国有银行上调定期存款利率引发市场关注。事实上,自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2012年7月6日双向调整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银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以后,部分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率先“一浮到顶”,国有大行则迟迟按兵不动。而《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有选择性地上浮,部分银行已经上浮到顶。
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加剧获取短期存款的竞争是导致短期内存款利率中枢上移的主要原因,而各大银行,包括国有银行正进行着创新“自救”。
国有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上浮 “农行短期和中长期存款利率都在上浮,”农行长沙某网点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五大行上调存款利率乃大势所趋。
记者在询问存款利率情况时,交通银行宁乡支行工作人员拿出存款利率优惠方案,其列明,三年以内的存款,1万元以上即可以上浮10%,达到4.675%,五年期存款利率虽也上浮,但分了两个档次,只有100万元以上的存款才能上浮10%到顶达到5.225%,而1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存款,只能享受上浮4.21%,即4.95%的利率。“我们银行短期和中长期都有上浮,主要对接客户,比如存款达到一定数额,我们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浮空间。”中国银行宁乡支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然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更关注部分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资金成本提高影响到盈利目标,银行可能扩大发放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潘向东称,目前央行已经在关注这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
短期存款竞争加剧存款利率中枢上移
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加剧获取短期存款的竞争是导致短期内存款利率中枢上移的主要原因。“近段时间的五大行存款利率上浮最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的搅动,余额宝和微信理财通的上线对银行体系的震动颇大,其逻辑在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远超过活期存款,而且灵活性与活期存款无差异,这就使更多的资金从存款搬家,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揽储的艰巨性,从而又推升货币市场利率。”潘向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3年12月底,规模突破2500亿元;而在春节之前,仅2天微信绑定个人银行卡2亿张,有统计显示,若30%的人发100元红包,将形成60亿的资金流动。若30%的用户没有选择领取现金,那么其账户产生18亿的现金沉淀,无利息。“按常理,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核心指标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几个时点,而非一段时期的考核,这就导致在这几个时点上,银行不惜高息揽储,从而导致在监管部门考核的几个时点上出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快速攀升。”潘向东指出,然而年初并非考核时点,此时纷纷上调存款利率实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形势倒逼。
银行加速转型“自救”
面对加速流失的存款,除了积极上浮存款利率,传统银行纷纷加快“转型自救”的步伐。目前,T+0到账货币基金成为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正面较量的重要武器。
据了解,工行浙江分行已联手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推出货币基金“天天益”,申购门槛低,赎回资金可实时到账,方便客户将工行卡里的活期余额及时转换成货币基金;平安银行联手南方基金,推出货币基金“平安盈”,一分钱起购,赎回资金可实时到账;而浦发银行还推出“微信银行闪电理财”业务,通过微信银行,客户可即时完成资金在活期账户和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之间的转入或转出。
一家股份制银行投行部门业务经理王书鸣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在银行间市场上占据的优势,银行的强项是在货币和债券市场上的投资,这类产品的投资标的因为投向明确且期限对应,属于标准化的债权资产,也符合此前监管层的要求。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大力推行货币基金,对银行来讲也是激烈竞争之下的无奈之举。“对银行来讲,活期存款占比越大,银行吸收资金的平均成本就越低,利差也就越大。目前大量的活期存款加速向货币基金转移,长远来看将显著提高银行的吸储成本。”赵锡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