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兴中华
阅读与评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西立
文韬武略兴中华
张文台,我的山东老乡,一个谆谆长者,人称“军中儒将”,从士兵到上将,岗位不断变迁,但不变的是学习和思考,军衔步步升高,随之而来是愈加丰厚的理论成果。这套7卷本的《张文台文丛》(以下简称《文丛》)就是将军学与思的足迹。通读《文丛》,你不能不为将军驾驭文字的非凡才华所折服,诸多人所共知的大道理经他一解说,立马生动起来,一些看似玄奥的说法,被他一辨析,变得极其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文丛》可以说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现实文本。究其原因,文台将军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境界和水平,和文凭、学历什么的应该没有直接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他熟练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能够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和解决身边的问题。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一些人的困惑———一个军人怎么能有这么好的文笔。实际上,在辩证唯物主义者那里,职业的不同、岗位的区分等不过是社会分工的差别罢了,万物一理,理一分殊,只有对象的分别,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身处军事岗位,却不以将军自居;坐拥百万雄兵,却能运筹帷幄;理论成果等身,依然孜孜以求、志在千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韬武略、刚柔并济,这些富有光辉的论断用在文台将军身上,无疑是恰如其分的。
能文能武、文武兼备,内圣外王、出将入相,文可以安邦定国、武可以平定天下等,无不是中国文化对于栋梁之材的基本要求。武圣关羽武功盖世,却也熟读《春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诸葛武侯,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岳武穆精忠报国,满江红青史留名;曾文正耕读传家,成就中兴伟业;毛主席平生没有用过枪,却深谙文武之道,用兵如神。现代军事变革日新月异,一日千里,部队内部分工愈加专业化、技术化,各部门越来越强调协同作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这种文武之道的确面临着诸多挑战。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不是从技术层面讲“兵”,而是讲用兵之道和军事哲学。美国人拿《孙子兵法》来做西点军校的培训教材,恐怕也不仅仅是学里面的“三十六计”。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军人而言,如何做到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不断强化提升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同时又能深入挖掘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立足中国、放眼寰球,不是局限于就军事言军事,而能从军事之外审视军事、把握军事,这种集军事家与战略家于一身的,实乃是军之所盼、国之所需。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