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众筹的折中式生存

圆梦OR融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圆梦OR融资?中国式众筹的折中式生存

去年下半年开始,继第三方支付、电商小贷及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形态之后,帮助筹资者直接面向大众筹资的平台,即众筹网站也在快速发展。

“2011年成立以来,我们第一年只有20多个项目,第二年大概80个,第三年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趋热,整个行业被更多人熟知,项目迅速达到了200个。”追梦网相关负责人陈卫邦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追梦网的情况只是中国众筹融资行业的一个缩影。根据记者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涌现了包括众筹网、点名时间、天使汇、大家投等在内的10多家众筹网站。其中,点名时间等3家已经成功拿到第一轮融资。

面临非法集资红线

“众筹属于公开向不特定人群公开募集资金,很容易涉嫌非法集资。如果以原始股权作为回报,相当于吸引大家一块儿开公司,又容易碰到《公司法》的雷区。因为《公司法》规定,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互联网资深律师赵占领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创业企业融资法案》,在对众筹的最高筹资金额、投资者的最高投资金额等做出限制的背景下,增加了对于众筹的豁免条款,这使得创业公司可以众筹方式向一般公众进行股权融资。

而在陈卫邦看来,美国的这一做法已经有些滞后,欧洲很早就已经放开了众筹的限制,英国甚至根本没有非法集资的罪名,人们可以像买股票一样买众筹,然后坐等公司的分红等收益,有一家网站甚至已经被称为“下一个纳斯达克”。

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显然不允许的。去年,有公司通过淘宝销售原始股份,不到一天就募集资金80万元。证监会迅速做出回应,将这种利用淘宝网、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擅自向公众转让股权、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行为定性为一种新型的非法证券活动。

实物回报只为“圆梦”?

虽然受到政策的限制,众筹网站还是在国内外顽强壮大起来。像早期的美国Kickstarter那样,追梦网、点名时间等一些中国众筹网站不以现金或者股权作为投资回报,而是根据投资者的出资金额为其制定不同特色的实物回报。

《中国企业报》记者随手点开了追梦网上一个名为“《Ah!love》绘本及周边”的项目,目前已经得到了79名网友的支持,筹集到了1.2万元。根据投资40元档到1314元档共计6种情况,为投资设计了从贴纸到手绘原作在内的6种实物回报方式。

陈卫邦坦承,从投资角度来讲,相比股权或者资金回报的方式,实物回报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显然要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众筹的发展。

“这种说法可能不接地气。我们主要是为有梦想的人服务的,包括投资者,他们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是帮助发起人圆梦,实物回报的方式,也是分享了发起人的梦想。”陈卫邦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都有可能为他人某个项目触动而给予资金支持。

追梦网并非个案。记者还发现,实物众筹网站还在朝着更加细分、专业的领域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吸引领域内的发烧级用户来投资。例如,淘梦网,主要是针对电影甚至微电影领域的创意项目,投资者可以获得电影门票甚至冠名;雷峰网,主要是针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众筹项目,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意产品。

股权众筹吸引天使投资

虽然实物回报的众筹网站在行业数量上占据多数,股权作为回报方式的众筹网站在融资金额上却具有绝对优势,代表企业包括天使汇和大家投。

天使汇主要是面向于各投资公司及天使投资人的众筹平台,成立于2011年,目前登记创业者22000多个,登记项目7000多个,被审核通过可进行信息披露的项目有900多个,完成融资的项目70多个,融资规模达2亿多元。

不仅是天使汇,记者在大家投首页看到,许多项目的融资目标通常都在50万以上,远在追梦网平均每个项目不到2万元的水平之上。例如,一个名为“月光宝盒———APP无线下载终端”的项目,融资目标更是高达150万,已经完成了51%的进度。

“这类股权众筹实际上吸引的是天使投资,也有的鼓励一般人做天使投资,通过设置领投人,由专业的天使投资人领投,其他投资人做业余天使投资人跟投。单笔投资额度高,通常可以在达到200名投资者之前完成融资目标。”有要求匿名的人士告诉记者。

而需要指出的是,引入天使投资的情况下,网站上的项目更多的还是展示作用,具体投资的洽谈和协议的签订最终通过线下实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众筹网站。

这位人士还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对于非上市公司股东不能超过200人的规定,也是有很多方式规避的。例如,可以将部分投资者通过合同成立合伙公司,然后整体作为一个投资人参加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人数上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