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残疾人就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残疾人就业报道
 

2014年1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残疾人
去年实名就业33万多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少华

全国残疾人去年实名就业33万多人

记者从日前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残联就业中心主任2014年工作会议暨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稳步发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就业服务内容和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全年实名培训481204人,实名就业336202人。

基地建设层次提升

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已经成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要载体,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各级残联利用大中专院校、特教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有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4000余家,为了规范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质量,中国残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挂牌1000家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去年,中国残联下发了《关于申报首批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的通知》,各地按照要求积极组织筛选申报。为防止出现申报情况不实、审核把关不严等情况,中国残联对申报的基地进行抽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专门下发《关于做好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自查工作的通知》。各地认真开展自查,仔细甄选,确保基地质量,最终确定311家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雇主培训持续开展

为促进和稳定残疾人就业,中国残联会同国际劳工组织、中国企联、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瑞典大使馆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召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招聘残疾人”国际研讨会,动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接纳残疾人就业,200家企业参加研讨并接受培训。各地也按照中国残联要求,根据本地雇主情况,筛选部分需求明确、问题突出的自主创业者、企业,分别给予延伸服务或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如湖南省印发2013年雇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举办了2期IYB培训、2期爱心企业雇主培训,共培训了100家企业雇主,提高了用人单位招聘残疾人的意识,扩大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影响力。全国共有10939家企业接受了雇主培训。

就业扶持形式灵活多样

根据中国残联制定的“城镇百万残疾人就业”任务,提出了转化培训成果,促进基地就业、城乡结合部就业、社区基层就业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制定了年度实名制,完成近90000残疾人就业的任务目标,并将任务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65个实施单位。为督促各地按进度要求抓紧落实,分别在浙江绍兴和陕西西安组织召开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现场研讨会,与参会省市逐一商讨确定实施方案和措施。各地将多种形式就业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以落实,并积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各种措施办法:北京、天津、吉林、江苏、浙江、辽宁、陕西、宁波、厦门、济南、兰州等地针对基地就业,采取资金补贴、集中资金扶持等措施,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福建、湖北、广西、四川、贵州、沈阳、哈尔滨等地针对城乡结合部就业,采取农业机械补助、创业项目资金奖励等措施,扶持残疾人创业、居家灵活就业;针对社区基层就业,湖南、河南、广西、郑州、武汉、成都、昆明等地采取保洁保绿、快递投送、家政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补贴等措施,帮扶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截至去年12月,除内蒙古、贵州和西藏未上报外,全国省级基地示范转移就业共计11772人,地市级基地就业43588人;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完成城乡结合部就业35269人,社区基层就业18675人。从总体情况看,全国99%的地区按照进度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近11万名残疾人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多项竞赛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残联于2013年度成功举办了多类别专项竞赛活动,有效引导了残疾人高技能职业培训内容的改革,就业服务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更新。2013年,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步入常态化的国家级二类竞赛,以“拓展岗位、培育精英”为主导思想,设烹饪、机械组装两个全新项目,竞赛有效激励了残疾劳动者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其全面提升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参与社会竞争能力。本届竞赛参赛选手119人,6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岗位精英竞赛活动期间同时举办的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竞赛,是继2013年社区残疾人就业指导员服务竞赛成功举办后,又一次全面检阅了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者能力和水平。参赛选手67人,赛后31人被中国残联授予“职业指导能手”称号。竞赛切实带动了各级就业机构人员刻苦研究工作方法、增强政策理论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此外,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与中国视障资讯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了盲文基础能力竞赛,有效激励了视力残疾人学习掌握并规范使用盲文,促进其全面实现工作、生活的无障碍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