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蜂鸣:曹雪芹崇拜李清照
来源:中国企业报
冯蜂鸣:曹雪芹崇拜李清照
把《红楼梦》和李清照联系在一起,冯蜂鸣给了所有读者一个全新的观点:《风月宝鉴》加上李清照,加上大观园,就是《红楼梦》,而《风月宝鉴》恰恰是曹雪芹早年的作品。
冯蜂鸣说,“清代文字狱盛行,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子,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过往的历史,在那个时代,太多的文人崇拜和喜爱李清照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女词人,曹雪芹也是其中的一员。”
《中国企业报》:你是如何发现《红楼梦》中的女子和李清照有着对应关系呢?
冯蜂鸣: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在读书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词中的很多意境、品格、性情总是让人感到熟悉。再读《红楼梦》,这种熟悉感愈发强烈,好像李清照的丽影在大观园走来走去。后来又读南宋刘辰翁的《须溪词》,里面有一首合李清照《永遇乐》的词,前面有一段小序“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雪芹干脆就从这首词里面,为他的主人公命名了,从这里面取义让人物命名比如“璧月初晴,黛云远澹”,就蕴含着宝玉、妙玉、麝月、晴雯、黛玉、湘云诸多女子。
《中国企业报》:如果说红楼群芳的原型是李清照,那么宝玉的原型又是谁呢?
冯蜂鸣:我想,《红楼梦》这部书的基础,是曹雪芹年轻时代写的《风月宝鉴》,曹雪芹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大观园,园里就住着一群从李清照神韵里走出来的女子。贾宝玉这个人物也来自《风月宝鉴》,但是又扩展了很多。此外,还有李清照心目中男人的形象,和曹雪芹心目中的形象结合起来,就成了贾宝玉这样一个角色。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回归青州的前十年赵明诚没有做官,生活非常美好。赵明诚出仕做官了,就纳妾了。李清照因此感受到被遗弃的凄凉。所以李清照也不希望男人去求取功名。其次,对曹雪芹来说,曹雪芹本人没有获取功名,对功名视若粪土。两个人的思想放在一起,就成了贾宝玉。所以说,贾宝玉并非是曹雪芹的自画像,而是一个综合体。
《中国企业报》:在揭示红楼群芳原型之后,还有下一步的计划么?
冯蜂鸣:我认为《红楼梦》以曹雪芹的《风月宝鉴》为基础,但是这本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曹雪芹剪贴过来,将情节打碎之后,成了《红楼梦》。我有个想法,就是把那些被曹雪芹打碎的情节重新从《红楼梦》里拿出来,拼凑成原本的《风月宝鉴》,就好像一个瓷器碎了,把磁片对接起来,缺少的部分补起来,把花瓶重新拿给大家看。
《中国企业报》:因为《红楼梦》这部传世巨著,人们对于他的作者曹雪芹也有非常多的研究和纪念,在你心目中,曹雪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冯蜂鸣:第一他是大才子,第二他是非常崇拜李清照的大才子。
《中国企业报》:为什么说曹雪芹崇拜李清照?
冯蜂鸣:清朝的文字狱非常严厉,社会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很多文人将目光投向了过去。那个时代,不少才子都热爱古代的才女,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李清照。人们热衷于评论李清照和李清照的词,这样的作者有100多个。曹雪芹就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在《红楼梦》第五回的结尾有一副对联,“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我认为这个是曹雪芹修改最后这本书的杀青就在这里。600年中把李清照做情人很多,这些情人中我最痴。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
《中国企业报》:你在书中大量论述了李清照的词和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且你的文字也非常注重诗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写作方式?
冯蜂鸣:我记得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家说过一句话:人可以不做诗,但不能没有诗意。诗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有人诗意强一些,有的人诗意弱一些。李清照诗意最强的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诗意中,头上插不插首饰,额头上带不带梅花,都是有诗意。曹雪恰恰看中了这点,把她的诗意拿来。当代受经济、市场的影响,诗意都少了,但是我坚信,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有诗意的人是有的。
《中国企业报》: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包括文中的生活、社会、乃至各种场景都和曹雪芹本身的经历有关,而在你的书里则提出很多疑义,比如大观园的问题,这样的判断依据在哪里?
冯蜂鸣:实际上我并没有另立大观园的地址,而是谈大观园这个名字的由来。曹雪芹要在《红楼梦》建一个园子,把李清照请进来,如果这个园子跟李清照一点关系也没有,曹雪芹肯定不过意。如果太明确、太直接了,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也不好,所以取了大观园这个名字。
《中国企业报》:你在书中的观点已经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你对于读者有什么期待?
冯蜂鸣:我最怕读者看了我的书之后,过于相信我的说法,再读《红楼梦》把原来的诗意忘记了。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增进大家对《红楼梦》阅读的兴趣,并且在阅读中发现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去感受过去感受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