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人文生活
 

2014年1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红楼梦》,一个奇女子,一部中国最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时空交错中,他们难以分割的联系,究竟又对今天的人们有着什么样的启发?

心有灵犀:多家妙论众口一词

来源:中国企业报  

心有灵犀:多家妙论众口一词

吴昀国:揭示了一个隐藏了两百年的真相

《中国企业报》社长吴昀国

《中国企业报》社长吴昀国说:“冯蜂鸣的观点新颖而独到,并且有严密的论证,他的观点可算是百花齐放中的奇花,百家争鸣中的异声。特别珍贵,目前文学界经济界也好,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胆识,值得社会各界学习,也值得企业界的学习。因此,《李清照的红楼梦》作为文化界的重大成就,却也得到了企业家的厚爱。”

2013年是一代文豪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人们对于曹雪芹,对于《红楼梦》的关注也空前热烈,而《李清照的红楼梦》出版,则是这个时间中引人瞩目的一朵奇葩。吴昀国说,“这部以‘十年辛苦’著就的《红楼梦》,吸引了后人纷纷探寻其心灵密码且两百年不辍。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冯蜂鸣经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揭开了《红楼梦》的创作原型之谜。用一部《李清照的红楼梦》,向世人揭示出一个隐藏了两百年的真相。冯蜂鸣充分论述了林黛玉、史湘云等形象群体的创作原型就是李清照。并且用红楼韵味的语言,将一百四五十处红楼梦与李清照的对应逐一列举出来,李清照的形象、才华、性格、爱好、身世经历、诗词文赋以及历代名士对李清照的经典评价,统统被曹雪芹收取来储存备用。在冯蜂鸣的书中,曹雪芹将李清照吟诗赋词的才情、多愁善感的秉性、尖酸刻薄的行止、争强斗胜的品格以及‘人比黄花瘦’的形象一一塑造了林黛玉、史湘云、探春、妙玉等形象,揭开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隐藏了两百多年的创作秘密,终结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叙传的传统观念,树立了《风月宝鉴》加李清照等于《红楼梦》的学术思想,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

李岩松:找到了真实的、内在的曹雪芹

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李岩松

本书的出版者,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同时也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岩松则表示,“听冯先生说红楼,感觉到很坦荡、很淡定,坦荡的一如清水,淡定如清风拂面,自信的也复无可辩驳。”

李岩松介绍了本书的出版过程,他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忘路之远近’,冯先生在《红楼梦》中发现了最美的风景,以至于忘记了路的远近,一忘就是20年。看到这部书稿的时候,我们也在想,冯先生一定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里因为有对《红楼梦》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很美,因为很美所以冯先生很幸福。我们深信冯先生在这里找到了真实的曹雪芹,也找到了内在的曹雪芹。”

本书于2013年10月出版,出版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李岩松说,“图书出版以后,各个书店和网络书店都已经陆续上码,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也主动来合作,让这本书可以在手机上阅读更多传递给读者。这也证明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张润根:作者思路的开阔与独到,正是企业家所需要的

九州华为创业投资公司副总裁张润根

九州华为创业投资公司副总裁张润根在会上表示,李清照思路改变了《红楼梦》,冯蜂鸣的发现,也证明他思路的开阔和独到,而这正是当今中国的企业家们所需要的。

张润根说:“《红楼梦》这三个字在中国人心里非常神圣的。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红楼梦》。拿到

《李清照的红楼梦》,感觉眼前一亮,冯蜂鸣的思路非常独特,我是做企业做投资的,经常在商业运作中改变思路,只有改变思路眼前豁然一亮。冯蜂鸣将《红楼梦》中的许多事情跟李清照这个人物对应起来,一下子出来很多奇思妙想,非常让人惊奇和赞叹。李清照到现在诞辰930年了,曹雪芹2015年诞辰300周年。他们相差631年,但却在一部小说中相遇。《红楼梦》中有大观园,而宋朝大观元年又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这样巧合,在冯蜂鸣的笔下,有了独特的意味和涵义。《红楼梦》是一部‘情’书,没有丰富的情感,根本写不出《红楼梦》,李清照恰恰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女子,同样也情感丰富。冯蜂鸣用《李清照的红楼梦》定义这个书,很妙。”

《红楼梦》并非仅仅是一部小说,也不仅是一部古典的名著,张润根说,“其实《红楼梦》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而冯蜂鸣的独特发现又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和理解,现在也是我们中华出新的时代,每个人实现了中国梦。所以说我用李清照的一句话作为结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也是中国人在世界中应有的风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