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公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公益
 

2014年1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闵云霄

“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2013年2月,麻江县碧波乡朝阳村5名男孩被发现死于一个废弃的烤烟棚中;

11月,毕节闷死街头垃圾箱的5个小孩;

12月初,同样是在贵州省毕节市,当地一乡村小学学生放学途中,一辆拉水车从坡上下来,撞向人群。共致5名小学生死亡,2人受伤。

……

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悲剧,又是几个家庭的永恒之殇,几次死伤小孩家属大多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改变贫困背井离乡,导致孩子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人身伤害、死亡等悲剧时有发生。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老师就像俺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是留在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失调,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成长、安全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暴露出来。留守儿童不仅在教学上难以管理,在心理、性格上也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乡村教师与孩子每天接触的时间最长,老师们更需要有一颗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爸爸,妈妈,您们外出打工那年我才10岁,弟弟8岁,您们走后我就开始担当起照顾弟弟的任务,您们的离开,带走的是春天的温暖,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的是冬天的寒冷,您们知道吗?我和弟弟时时刻刻都盼望着您们能回家。”这是安顺市西秀区杨武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演讲比赛时,一名学生的家书。

贵州省社会调查研究所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关心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留守儿童的年龄增加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相关调查问卷里,有这么一道题:你有心事时,一般向谁倾诉?结果显示有80%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教师,18%的选择同伴,仅有2%的儿童选择监护人。老师就像亲娘。

孤独的疼痛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2013年1月4日,教育部连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要求,同时对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

《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微有爱基金最近启动,该基金倡导精神+物质的全方位扶助,实现个人对个人的爱心传递,秉持简单、透明的捐赠理念,实现关爱留守儿童,温暖有爱人间的公益道德目标。

“我们是要办一个干净的公益机构,必须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微有爱基金刘秘书长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此举旨在号召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孩子们走出贫困的阴霾和精神的沙漠,并借此汇聚从善如流的公益道德力量,为提升社会道德标准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爸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更多的亲情关爱,健康快乐成长,2013年12月,贵州省要求留守儿童达50人及以上的学校按规定建立标准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不足50人的学校要设立亲情视频室或语音聊天室,为留守儿童搭建与亲人沟通的平台。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有关专家表示,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说要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另外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是仍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回家团圆,无法见到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月16日至18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微有爱基金将在广东东莞举办“爸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公益活动,圆梦留守儿童,春节全家团聚。旨在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各慈善组织、公益机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用自身力所能及的微力量帮助身边的留守儿童们,为他(她)们在节假日创造条件,通过爱心微传递的接力行动,让孩子们圆“想爸爸妈妈、见爸爸妈妈”的梦。

广东东莞企业家们在全国率先响应。有“务工之都”称谓的广东东莞,几十年来为其城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做了大量的工作,东莞企业家更加深知其员工与孩子们深深的相思之苦,为孩子们做点事,就是在帮助自己、温暖企业、传爱东莞。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