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是资源大省,资源型企业比较多,山东黄金、兖州煤业、山东钢铁等上市公司就是山东典型的大型资源型企业代表。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山东的资源型国企自身就有转型的动力,甩包袱、进军有前景的行业,或是山东资源型国企的转型方向。

把国资国企改革的“?”换成“!”——山东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时民专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蒋皓

把国资国企改革的“?”换成“!”——山东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时民专访

“这个会开得很及时。把国资国企改革的“?”换成“!”2013年12月26日,在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央企负责人、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期间,山东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时民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说。

时民说,“中央强调混合所有制,很多人以为一下子公私搞混合了,到北京听了报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对国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改革的目的是为把国企办得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而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削弱国企。”

“国资委会议超出我们的想象,改革的密度、深度都是以前无可比拟的,实际操作性也很强。”时民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发出感叹。

力促单一资源加工型经济,向混合型经济转型

山东是资源大省,资源型企业比较多,山东黄金、兖州煤业、山东钢铁等上市公司就是山东典型的大型资源型企业代表。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山东的资源型国企自身就有转型的动力,甩包袱、进军有前景的行业,或是山东资源型国企的转型方向。

时民介绍,山东国企改革的思路目前已经逐步清晰: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对现有优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随后逐步控股一些优质民营企业和一定的金融资本,进行资源整合,将部分国企从单一资源加工型经济向混合型经济进行转型,从追求企业规模化发展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化发展。

近日,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信息显示,兖矿集团旗下兖矿鲁南化肥厂拟转让所持山东鲁南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全部25%国有股权,以退出这家持续亏损的企业。

2012年,山东产权中心实现国有资产交易107亿元,2013年上半年,国有资产交易金额已达77.98亿元,下半年进一步推动全省涉讼国有资产规范进场、行政事业资产进场常态化,进一步推动国企实物资产进场流转。其中,采矿、制造行业占上年总交易额的80%以上,这也暗合了山东能源、制造等行业优势突出的经济特点以及两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周期。

“逐步控股一些优质民营企业和一定的金融资本”的思路也有望得到落实。按山东金改22条意见的精神,到2017年底,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达到12%以上。

试点国资经营预算收支规模领先全国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最终到2020年要提高到30%,山东走在前面。时民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省委省政府对这个事很关注,山东能源、山东黄金这些资源型企业上缴15%,比上一年增加5个点。”

山东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4年起,除文化企业以外的所有省属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省属事业单位出资兴办的国有企业全部纳入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在2014年收取新纳入企业2013年度的国有资本收益。经过调整,山东省纳入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独立核算企业覆盖面将由目前的66%提高到93%,提高27个百分点。

此外,通知还规定将分类收取并适当提高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其中黄金、煤炭等资源型企业,按企业税后利润的15%计算缴纳;钢铁、机械等一般竞争性企业,按企业税后利润的10%计算缴纳。

有推算,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至30%,山东2013年国有资本上缴金额将超过460亿。山东省从2008年起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全国率先试行这一制度的省市之一,在预算管理、收支规模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山东跟上海的改革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正好跟上海分在一个组讨论,上海的步子迈得比较大,意识超前,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时民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山东原来做了些准备工作,现在来看要进一步思考。”

“山东省实施方案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时民透露。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国资改革新方向之后,山东省已成立国资国企改革课题研究小组。该小组将结合中央精神及山东国企特点,草拟新一轮山东国资改革方案,该方案有望在2014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出台。

尽管要学习上海,但“必须要思考,把中央精神和省内实际结合起来”,时民指出,“山东国企几乎清一色都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基本都是些资源型企业,这些资源又控制着全省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山东地区的改革跟上海的改革可能有所不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