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战略深度调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时飞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深度调整
不再是外资优势企业在优势领域独步天下,2013年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着其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一次不得不进行的深度调整。伴随着中国独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吸引外资以弥补本国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的外资引进模式业已到了一个明显的瓶颈期。在某种意义上,在国际层面上的资金短缺业已成为过去时。就当下中国的政体经济建设而言,当务之急不再是怎样吸引外来资本,而是怎样在自身资本开始充实但资本运作环境的配套制度建设仍然存有明显缺漏和不足的这一语境中,有效转换资本市场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基本政策方向,从而促成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大量外来资本和本土资本朝向更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趋向合理、优渥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产业扩张乃是发生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先天制度供给不足这一语境中的。中国市场对于外来资本和产业投资的如饥似渴使得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方向长期以来盛行着以量取胜的投资模式,增加资本对华输出,占领中国市场的相应细分市场的比例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极其明智的投资基调。中国市场对于资本引入的粗放型需求,人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市场法制建设明显偏向外来投资者等这一系列利好因素,使得跨国公司获得了较之中国本土企业更多的增长优势,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市场对于外来资本的依赖程度。
但事物总是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中国内生经济增长要素的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低度劳动力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一批握有相应优势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开始崛起,中国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仅如此,中国市场开始在东南亚以及非洲等相对落后的市场中开始体现出相应的投资开发竞争相对优势,中国在全球市场体系中作为全球市场盈利的中转站的角色日益明显,都意味着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结构业已进入到需要进行全方位调整的阶段。
中国市场已经与全球市场深深地连接为一体。全球市场运行对中国市场结构以及相应制度建设均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不宁唯是,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变动也对全球市场体系产生着至深且远的影响。中国产业要素市场的低端成本优势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意味着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本身急需进行自身投资结构和方向的体系性调整以应对这一局面。在中国生产市场中的低端要素开始向东南亚和非洲等世界增长的全新第三极转移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盛行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外来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开始全面取消的这一重要前提下,跨国公司原有的低端产业投资方向已经开始被放弃,一些企业开始将其在华的生产厂商撤回本国或转移到第三增长极市场中去即是最好的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业已迟暮黄昏,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外来资本在中国面临着一次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所开创的以引进生产要素为核心的投资模式更为有利的全新投资模式的来临。
当前的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由烟囱和滚滚浓烟所点缀的“世界工厂”。伴随着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中国当前急需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本需求,而是怎样建构一个更富有竞争力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市场。当代中国产业体系的技术升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当代中国所需要的体现为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优质资本,而这两者都是中国本土的市场主体正所匮乏的,它们意味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向又一次被预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新兴市场,其在基础设施、产业链合理化及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是其他新兴市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不仅如此,中国正在开启的以浦东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着力打造法制化安全建构和市场保障为核心、以中外企业的充分自由竞争为其基本范型的一次全新开放模式,也向跨国公司表明,中国的综合优势仍然是其在全球产业结构和资本大挪移的背景中,继续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力度和优化投放方向的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