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人文生活
 

2014年1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冯蜂鸣:
“李清照是林黛玉原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钟启

对话冯蜂鸣:“李清照是林黛玉原型”

《中国企业报》:冯老师,您的新书《李清照的红楼梦》在全国书店上架后,取得了不凡的柜台效果,每天都位于新书销售排行榜的前10名。甚至有媒体说这是“21世纪的重大文化发现”,您想到过这个效果吗?您认为个中原因是什么?

冯蜂鸣:这个书肯定是有人喜欢的。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这么多人喜欢,这是没想到的。我觉得除了这个书的论点和论述方式有点与众不同以外,两位总策划田伟先生和吴昀国先生在选择推出时间、方式等,这些决策的科学性,也是很关键的。

《中国企业报》:当下对红学研究都有一些固定的流派和套路,可是您选取的路线和常人完全不同,您是怎样把自己的红学研究集中到“李清照”身上的?这本《李清照的红楼梦》中的理论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红学的基础,中国的红学家有很多,为什么80余年里从没有人提出你这样的观点?您又如何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

冯蜂鸣:你这些问题学术性太强,我慢慢回答吧。

你说的流派和套路的说法,还是中医的金木水火土,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弄的是“西医”,要是路线一样反而不对付了。你说的“集中”大概指的是,我把红楼和清照联系在一起的那个节点吧。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节点,很容易找,或者是风刮的,或者是有人摘下来的。但你要问长出苹果的节点,那就不好说了。我从红楼里看出李清照来,就很像一个长出苹果的过程,因为我对李清照和红楼梦都是很熟的。读红楼的时候,就感到清照在大观园里,在那里边摇摇地走来走去。读清照的时候,又好像看到黛玉在归来堂“泪湿罗衣”、史湘云在易安室里“浓睡不消残酒”。后来,让我从理性上坚定了认识,是读到了刘辰翁的那首《永遇乐》。他“托以易安自喻”,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李清照,写的这首词。恰恰就是这首词里,有13个大观人物的名字。我读刘辰翁,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当时的情景我到现在记忆犹新。我突然发现了曹雪芹的这个秘密,当时我一直激动到天亮,浑身的细胞都兴奋。对了,这件事儿就算是我把红楼梦与李清照联系起来的标志吧。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别人都发现不了红楼梦与李清照的这个关系?这就是因缘。我想,凡是读过我的书的人都会看出来,我是用事实说话的。我的证据链算是很充分了。我在后序里举了李昌钰断案的例子,他只用了几个间接证据,就把既无直接证据,又零口供的嫌疑人给办了。我这书里的证据,大约有一百三四十个吧。光那些可以列表对比的,就有100个呢。另外许多读者说,“原来林黛玉就是李清照哇”———这个话可不是我说的,我的书里没有这样说过。那么读者怎么会说呢?他看了我的书,自己得出了这个结论嘛。

《中国企业报》:那您为什么不说林黛玉就是李清照?整个一部《李清照的红楼梦》40多万字,论证的就是林黛玉即李清照。可您不但一句也不这样说,我注意到您反而还要宣布:“黛玉不是清照,永远不是”,这是为什么呢?

冯蜂鸣:这本来不是问题。你作为问题提出来,这就是问题了。我们针对红学来说吧:很多对文学比较陌生的人在那里搞,他们以为生活是米,把它洗净了,添点水,煮熟了,那就是文学的饭。其实不是。我在书里也表达过这个意思:文学是蜜,生活素材是花粉,作者是蜜蜂。《红楼梦》的制作过程叫“酿”,酿蜜的酿。不是做饭那样“做”出来的。所以,蜜和花粉的差异是很大的。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李清照的形象、经历、性格、爱好、诗词文赋等都是花粉,曹雪芹这个蜜蜂采来以后,酿出了黛玉形象群体。当然,读者可以说林黛玉就是李清照。我不可以说,我要说只能这样说:林黛玉的形象取材于李清照。李清照是林黛玉的创作原型。可是这是文学理论的语言,我的书恰恰是不玩理论的。所以你在书里就看不到了嘛。

《中国企业报》:作为四大名著中最为风花雪月的小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和我国清朝历史息息相关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在您的书中更多提到的是红学的文化和历史渊源,除此之外,您觉得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还有没有别的解读方向?

冯蜂鸣:别的解读方向还有很多。譬如,作者所在的大清的社会状态是什么样的,红楼里是一定要有体现的,而且要体现得相当充分,这样这部书才称得上伟大。那么它怎样体现呢?我举个例子。

赵姨娘是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下三滥,浑身没有丝毫的亮点,所有正常人没有一个喜欢她的,你听听她的绰号是什么:“混账老婆”“赵不死的”。多狠哪!就是这个赵姨,在小戏子面前在丫头们面前,照样自信,照样摆谱,摆她那半个主子的谱。她为什么不怕别人骂她呢?她有个信念:你们骂我没用,老爷喜欢我呢。哪一回老爷从外头回来,不是先到我的床上去?这个社会现实就比较沉重了:在赵姨看来,只要上头喜欢我就行,别人怎么说,说个屁呀。在贾政这个上头看来,你们骂她当了什么?老子偏要重用她呢!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红楼梦》里的社会历史意义是这样表现的。

《中国企业报》:您有想过续写《红楼梦》吗?

冯蜂鸣:我在《冯蜂鸣探索红楼梦》这本书里,有过比较明确的论证,曹雪芹完成100回红楼以后,又拿下后20回烧掉了。所以,80回的书是曹雪芹自断的。自断之前,他大修了前五回和后三回,让80回书变成了一个既完整又圆满的整体。也就是说,人家作者的定稿就是80回。谁想续写《红楼梦》,就是没有读懂《红楼梦》,而且续出来的肯定是假冒伪劣。

《中国企业报》:在此之前,您的两部红学专著都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有的网友说,您的红学著作是“文字最美的”、“最引人入胜的”、“分析人性最彻底的”,还有“最叫人服气的”。您既然具有了这个红学的功力,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吧。那么您下一步的写作计划能不能透露一下?

冯蜂鸣:可以。我还有两本书的构思。先透露一个吧。《红楼梦》的前身不是《风月宝鉴》吗?看过我的书的人也都知道了这样一个公式:《风月宝鉴》+李清照=《红楼梦》。可是这个《风月宝鉴》谁都没见过。我要把它拿出来,让读者看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