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通信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通信产业
 

2014年1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信运营商遭遇伪基站“袭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电信运营商遭遇伪基站“袭扰”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垃圾短信泛滥情况已约谈三家运营商;鼓励企业竞争从而调低4G资费。

苗圩还提到了“伪基站发送垃圾短信”,他表示由于伪基站群发垃圾短信的手段变化非常机动灵活,只有极少数被查处。根据这个情况,工信部将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动协作,严厉打击伪基站发垃圾短信的行为,全面推进垃圾短信的治理。

逆袭

伪基站围困营业厅?

《中国企业报》记者经调查发现,就在4G业务如火如荼之时,伪基站对正常通信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甚至影响到了运营商营业厅所在地的信号。

日前,地处北京市北三环中国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向正在办理业务的记者表示,“我们营业厅信号不好,附近有个伪基站,它干扰了我们正常的手机信号,我们之前也报过警,但估计这个伪基站是藏在车里随时运动着的,所以警察也没有找到。”

而2013年底,在网上也流传着这样一个伪基站逆袭运营商的“笑话”,一位网友称,“昨天傍晚,在一个运营商的朋友群里,听到了一个‘笑话’,有运营商的员工,在北京金融街的总部大楼里打电话,突然电话断了,然后手机有数秒钟搜不到信号,接着就接到了两条房地产的垃圾短信广告。‘杀到运营商门口了,这是垃圾短信的逆袭啊!’运营商的朋友如此总结。”

资料显示,“‘伪基站’设备是当前一种实施电信诈骗手段的高科技仪器,主要由主机和笔记本电脑组成,能够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并任意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息。此类设备运行时,用户手机信号被强制连接到该设备上,无法连接到公用电信网络,以致影响手机用户的正常使用。”

初衷

从企业宣传到电信诈骗

而伪基站诞生之初,其作用并不是电信诈骗。一位之前在企业内负责宣传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之前我们也想购买一个‘伪基站’,但当时的想法和作用跟电信诈骗一点儿边都不挨,而是正常的企业宣传。”

“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如何让客户在离企业一定范围内就知道我们的存在。”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基站,就能给以我公司为圆点,一定范围内的手机发送短信,而短信内容也仅仅是我公司的名称、地点和业务范围。”

事实上,伪基站的功能远比上述人士质朴的宣传企业初衷“强大”。最近社会上“伪基站”干扰网络信号、任意模拟号码发送垃圾短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模拟手机号码、商户号码,甚至模拟10086、13800138000、银行号码等,发送商业广告短信、发票类短信和诈骗类信息。

有媒体报道介绍,“当手机先后出现信号不稳定、无法拨打电话、无法手机上网等现象,同时又收到垃圾短信,这种情况就是伪基站下发的垃圾短信。伪基站通常在人群密集的街道、小区移动发射,自动骗取其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登录,盗取手机号码和电子串号,然后强行发送垃圾广告或诈骗短信。由于不法分子往往使用车载等流动性和隐秘性较强的方式开展行动,给发现和查处此类不法行为带来较大难度。遇到此类情况,就得由公安部门配合处理。”

多部门联动协作

从手机短信诞生之初,垃圾短信就一直存在,而运营商打击垃圾短信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下。仅2013年4月至11月,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企业在中国关停违规端口18000个,拦截垃圾短信75亿条。其中仅在北京就关停违规端口771个,拦截垃圾短信3.65亿条。12321举报中心共收到垃圾短信投诉17.3万余件次,同比下降34.2%。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对垃圾短信的治理,使得伪基站这种非法手段成为垃圾短信发布的出口。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信息安全处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垃圾短信发送者溯源比较困难、监管不容易,处置比较困难,参与发送垃圾短信的产业链环节多。同时,“伪基站”问题日益突出,不法分子使用车载等流动性和隐秘性较强的方式行动,给发现和查处此类不法行为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垃圾短信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治理。

记者同时发现,伪基站从购买、安装、发送垃圾短信等灰色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十分隐秘。有媒体报道,伪基站从网上即购买且价格不高,几万元就能买到,代理信息也通过网络发布,垃圾信息发布者和委托人并不见面,目前市场上的行情是按天收费,每天2000块钱以上,一般要保证为客户发送短信10万条以上,这样购买伪基站的成本很快就能回来。而伪基站还往往被安装在车里,使得被发现的难度加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