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汹涌”上海下一站悬念犹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自贸区“汹涌”上海下一站悬念犹存
谁是继上海之后的下一个自贸区?
自2013年8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的那一刻起,这一疑问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而随着各地筹划申报自贸区的消息相继爆出,这一答案似乎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自贸区密集启动
专家的解读、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得“自贸区”成为时下中国经济改革的焦点。获得首个自贸区牌子的上海,也成为其它省市争相追逐的标杆。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国内多地传出申请自贸区的消息,从中国东北的大连,到最南端的海南,从东南沿海的浙江、厦门,到中西部的武汉、成都、重庆,各地都纷纷提出申报自贸区,并千方百计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中旬,各地已在商务部备案的自贸区达到8个,分别是天津东疆、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山东青岛、河北曹妃甸、重庆两江新区、辽宁大连,以及广东南沙、前海和横琴。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各项政策不断落实推进,中国新一轮开放程度更大的贸易窗口正渐渐打开。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更为各地申报提供了动力。
申报各具特色
在国内各地申报自贸区的队伍中,各地的申报方案都结合自身地域和产业实际,且各具特色。
在众多申报自贸区的地方中,广东算是较为特殊的一个:与各地的“单打独斗”不同,广东是“打包”申报,打造“粤港澳自贸区方案”。广东申报自贸区的方案历经20多次修改,从一开始只覆盖南沙新区部分区域,到扩展至南沙全区并囊括横琴和前海,最后又将白云机场空港区纳入其中。粤港澳自贸区的方案被多方人士看好,特别是考虑到与港澳之间的关系,业内普遍认为获批的可能性较大。
而天津无疑也是在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后“警醒”的城市。有天津当地官员表示,“滨海新区比浦东新区晚了十年,让天津错过了引领全国的机会,在自贸区上天津不能再比上海落后十年了。”
2013年6月,天津官方证实,天津自贸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目前天津已经启动东疆二岛规划,计划在5年之内投资600亿元,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以增加东疆的港口岸线和土地使用面积,作为天津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升级的空间载体。
与此同时,毗邻上海的浙江,一面积极紧盯着借力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一面为获批自贸区而努力。在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前,浙江省内的宁波、舟山两地就已经提出过申请。
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后,我国首个颁布的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规划》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
而厦门对设立自贸区的设想更是由来已久。地理位置特殊的厦门设想的自贸区将对台交流作为主要方向。
据报道,厦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总体方案是:以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海沧保税港区为试点建设厦门对台自由贸易园区。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武汉发改委获悉,正在打造中国中部金融中心的武汉正加快推进自贸区的各项申报工作。武汉市正以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整合的“一区三园”,申建武汉江北综合保税区,这将成为内陆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保税区。
自贸区热仍将延续
毫无疑问,“自贸区”成为2013年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随着各地积极申报自贸区,全国自贸区的集体起航,2014年自贸区将继续延续火热态势。
那么,在这场争夺自贸区的竞逐赛中,到底谁会摘得“自贸第二支”?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自贸区试点扩围只是时间问题,但谁将成为下一个自贸区,悬念犹存。
不过,在专家看来,多地竞逐的背后,将会对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要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谈儒勇认为,自贸区方案接连上马,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努力在不断进行。自贸区的设立改变了过去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模式,放弃了过去单靠产业振兴计划等政策红利来扶持经济的做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重要一条是加快金融改革开放,这为武汉提供了借鉴。武汉应根据《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总体方案》的要求,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力度和步伐,为湖北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金融支撑,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