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I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IT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车软件“双寡头”出现逾40家公司死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

打车软件“双寡头”出现逾40家公司死亡

临近岁末,打车软件的“江湖”再次沸腾了起来。

12月25日,打车软件厂商“嘀嘀打车”爆出新动向:其C轮融资将获得来自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的共计一亿美元投资。此时,距离“快的打车”与行业老四“大黄蜂打车”合并、阿里宣布继续注资“快的打车”近亿美元的消息,足足一个月———这也再次引发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打车软件们是在比着烧钱吗?

“中国出租车市场一年有4000到5000亿的交易额,现有的打车软件至今才‘烧’了多少钱?”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烧钱”还将继续。而另一方面,快的与大黄蜂日前宣布,将开展“商务车租赁”业务。打车软件们无盈利式的“死磕”,或将迎来变局。

新地盘新对手

快的打车CEO吕传伟曾公开表示,国内手机打车软件目前至少有40家已经死亡。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在打车类应用细分领域,累计用户数接近2000万,其中快的打车与嘀嘀打车分别占据整个市场的41.8%与39.2%的份额———这意味着,历经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打车软件“双寡头”模式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车软件将触角伸到了出租车以外的领域:12月18日,快的打车与大黄蜂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商务专车”服务,该服务主要在大黄蜂上运行,主打上海和广州两个城市。但打车软件的“跨界”,第一时间就遭致“新对手”的狙击。

以商务车租赁为主营业务的“易到用车”,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意外出现,并“砸了场子”:据叶耘描述,一位易到用车的女工作人员在其同事协助下闯入会场,声称大黄蜂“窃取易到商业机密”———该事件最终在上海警方的介入下才得以收场。

“据我所知,上海警方目前正就大黄蜂‘涉嫌盗窃易到用车商业信息’一事进行调查。”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协会秘书长杨晓明告诉记者,“大黄蜂推出了与易到用车极其相似的业务,业务模式也相同,并且易到用车的司机还收到了来自大黄蜂的邀约,其中必有蹊跷。”

“我们是欢迎走法律途径的,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叶耘对易到用车“砸场子”的方式颇为厌恶,“而且我们也不存在‘盗窃商业信息’。在我们与汽车租赁公司合作之后,司机的职业信息不是秘密啊,易到与这些公司签订‘排他协议’了吗?”

叶耘认为易到用车“反应过激”了———“易到也推出了‘打车小秘’,切入出租车领域,我们也没有觉得如何。”叶耘表示。在他看来,司机是一种“公开的资源”,“挖墙脚”也是正常的竞争方式。由于易到用车没有回应《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其态度暂时不明朗。

在戏剧性的开场之后,也许汽车租赁市场以后也没法平静下去了。“中国的商务车市场在易到用车的开拓下,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杨晓明认为易到是“合理获利健康发展的产业榜样”,但还无法做到“御敌于大门之外”,“这个时候的抄袭和模仿,也许不仅仅是大黄蜂和快的,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吧。”

做汽车租赁的逻辑

快的投资方阿里资本高级投资经理楼军认为,打车行业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一个难题,但是从这次的商务车服务试行来看,这项业务已经具有盈利的能力———这从一个层面上回答了快的与大黄蜂“为什么跨界”的问题。

“打车软件在出租车市场的拓展,影响了既得利益者,必然会遭遇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反扑;而且这个市场是依靠长时间的培育,不是一个短期获利市场。”杨晓明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打车类软件的劣势在于受政策影响和出租车公司影响很严重,所以需要找个‘备胎’。”

“商务车租赁模式清晰,能够直接盈利、收入增长快;而做出租车平台周期长,这是毋庸置疑的。”叶耘说道,但他告诉记者,快的有着更深层次的打算。

“你应该注意到一个逻辑上的顺序,我们是先做出租车,再做商务车的。”叶耘说道,“做出租车好比是在底层铺开,获取大量有打车需求的客户信息;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出租车满足不了出行需求的客户,这是催生商务车租赁业务的根源。”

叶耘描述的,是一个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我们很多商务车客户都是从出租车VIP用户中筛选出来的,我们很顺畅地就把客户承接过来了。”他认为,如果是“先商务车,后出租车”,就不会有这个效果。

叶耘强调,快的实际上是在学习U-ber的模式。Uber是一家美国的汽车租赁服务商,是全球最早做汽车租赁、预约服务的公司之一。与单纯的打车软件不同,Uber更多是提供“商务用车”服务,而非出租车。

“我想我们未来不会与易到的业务模式有太多重合,因为我们是奔着Uber去的。”叶耘说道。快的与大黄蜂曾在合并后对彼此分工有个简单表态:快的负责广度,大黄蜂负责深度。对此叶耘并未解释太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商务车业务主要在大黄蜂平台上展开———似乎是快的提供了基于出租车市场的广阔数据,而大黄蜂再让这些数据“挣钱”。

这可能回答了打车软件“备胎论”提出的问题。“我们未来的出租车市场不会缩水,合并后快的与大黄蜂还在招人呢。”叶耘表示,“出租车是我们的底层业务,以后的量会更大。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巨头环伺

计划很棒,但快的与大黄蜂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25日,滴滴打车在宣布将获得腾讯注资的同时,表示很快就可以在自家平台上利用微信支付打车费———针对的意味很明显:快的打车不久前刚宣布,乘客可以利用“支付宝钱包”支付打车费用。在出租车市场这一“立足之地”,打车软件的厮杀依然惨烈。

“出租车资源是有限的。”叶耘表示,在中国出租车行业数量管控的背景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我们现在就算把竞争对手都搞死,自己也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大家都还在耐心培育市场。”

打车软件背后的资本力量,也在为这场厮杀推波助澜。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的商业竞争,并非是两家公司的事情———其背后是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对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以及O2O(线上-线下)入口的争夺。快的与大黄蜂对汽车租赁市场的切入,似乎打破了打车软件纯靠输血而活的僵局,但这盘“棋”也因此更加复杂。

“由于信息化滞后,现有的传统汽车租赁公司有大量闲置的车辆资源未被利用。”叶耘表示,“像那种只有几十辆车的小公司有很多,我们的平台可以把他们盘活。”快的与大黄蜂的思路,源于长尾效应与分享经济———除了易到用车,这也将碰触到大型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的奶酪。

12月19日,有消息指出,携程6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易到用车;20日,携程再次宣布斥资1亿美元领投全国连锁汽车租赁服务商一嗨租车。

“我们会在IT、网络扩张、车辆购买等方面增加投入。”一嗨租车官方发言人邵巍告诉记者,“我们与携程的合作,是为了提供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至于可能与打车软件发生的竞争,这家重资产公司的回答是:“我们是租车服务最终的提供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