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业秘密保护”立法搁浅

8年时间,40万元赔偿。金龙集团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赢而未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8年时间,40万元赔偿。金龙集团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赢而未胜”。“商业秘密保护”立法搁浅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冷用精密铜管制造企业,金龙集团为保护其商业秘密,历经了8年漫长的诉讼。

这是一场“失败的胜利”。

尽管赢得了官司,但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龙集团)副总裁冯方一点也不高兴,脸上充满了疲倦之态。

廉价的商业秘密:

法律缺失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冷用精密铜管制造企业,金龙集团为保护其商业秘密,历经8年漫长的诉讼,最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为金龙集团胜诉,被告江西耐乐铜业有限公司(下称耐乐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使用了原告金龙集团的技术秘密,应当停止侵权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0万元。

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表示:“一个专利的保护期满打满算也就20年,而我们这个小官司竟然打了8年多。”

8年时间,40万元的赔偿,让金龙集团的“商业秘密”看起来有些廉价。“当时金龙公司的诉讼请求是3000万元,这样的差距有些过大,我们的技术是花费了20多年,投入数亿元才研制出来的。而且这件事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上市进程。”冯方告诉记者。

“这个判决是对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种嘲讽。”金龙集团法制办主任赵锋义说。

冯方说:“而法律判决这样的轻,哪家企业还愿意在创新方面花费资金?”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庭长蒋志培告诉记者:“技术秘密在法律层次上,咱们国家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是1993年制定的,到现在20年了,2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确实还不错,这个法里还规定了不少好的东西。但是20年来的变化很大了,很多情况概括不进去,一系列具体操作也不完善。”

8G优盘证据背后:

核心技术人员集体“出逃”

从2004年起,金龙集团就开始给公司的员工发放保密津贴,试图保护好自己的技术秘密。但这种做法并不能阻止秘密泄露情况的发生。

问题出在了龙阳公司身上。龙阳公司是金龙集团与日本某企业合资在上海建立的合资公司,2001年在该厂投产初期,就签订了《铜管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将金龙集团拥有的精密铜管制造的专业技术秘密和受控技术文件的使用权以500万元的价格许可给龙阳公司使用,并约定了保密条款和违约责任:自合同生效之日起的20年内,受让方(龙阳公司)对让与方(金龙集团)提供的技术秘密承担保密责任,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技术秘密和受控技术,未经让与方特别许可,不得将技术让与给第三方。

但时任龙阳公司副总经理的王盛在2005年8月15日向龙阳公司提出辞职,随后,在该年的9月14日到耐乐公司工作。

当龙阳公司获知王盛辞职的目的是到同行业的耐乐公司工作,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向王盛说明其签订有竞业禁止的保密协议,此行为属于严重违约。同时金龙集团向王盛申明:龙阳公司的技术是金龙集团转让的,所有权仍属于金龙集团,鉴于王盛所要去的江西耐乐公司是同行业,王盛的行为将导致金龙集团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泄露,请王盛慎重。

为了挖走王盛,在2005年7月,耐乐公司的法律顾问通过电子邮件向王盛发送了一份《合作协议》。该协议显示,王盛受让耐乐公司部分出资,受让款以王盛在耐乐公司的50%的股权分红冲抵,同时提出王盛的基本年薪为35万元,另加利润奖励。

但令金龙集团管理层没有想到的是,王盛离开前后,又有张正斌、毛成等多名生产技术负责人陆续到耐乐公司,张正斌、毛成均担任要职,另外还有李道锴、唐国柱、罗旭文、姬红亮等多人到耐乐公司工作。

“在案件诉讼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涉案人员,在工作期间通过邮件形式传送金龙公司秘密的图纸、工艺技术,河南当地的法院发现以后认为涉嫌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所以向当地公安局进行了移交,公安局进行侦查以后固定了一部分证据,其中固定的证据显示是由张正斌通过U盘形式,把金龙公司所有的技术资料、工艺资料全部拷走,这个U盘是8G的容量,材料打印出来的话,将近有5万多份材料。”赵锋义告诉记者。

40万元:敏感的数字?

2008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将案件移送第三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时这个案子已经拖了近3年。

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11月3日受理该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9年1月15日、5月6日、7月7日分别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了三次证据交换,并于2011年9月20日、2012年7月10日两次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2009年7月份和2011年9月份,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先后两次要求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对该案件中涉及的技术做鉴定。“当时鉴定金龙公司有19个秘密点,构成商业秘密,同时专家和上海一中院审判人员也到金龙公司现场和江西耐乐公司现场做了勘察,专家做了比对。比对的结果有两点相似,其中有十几张图纸是相似,还有11个小的秘密点是相似的。”赵锋义说。

耐乐公司认为,公司的技术是自有技术,金龙公司的技术秘密不具备商业秘密的特征。(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