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的“跳”能否
换来发展方式的“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张本

企业家的“跳”能否换来发展方式的“转”?

娄底市同星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仲望近日以跳楼自杀的方式了结了他所欠下的高额民间贷款。这是继11月中旬湖南恒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检忠跳楼身亡后,湖南连续发生的第二起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事件。

从跑路到跳楼,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危机正在企业家群体内不断升级。当指责的声音对准民间借贷和银行系统时,更应当反思的是中国整个经济生态。

从民企老板的自身问题来看,是其过度的、超能力的扩张导致了资金吃紧,在银行借贷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民间的高利贷,而其赚钱的速度赶不上高利贷逼债的速度,导致了资金链的崩溃。这样看来,如果没有民企老板盲目的、超能力的扩张,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任何国度、任何时间,都会有企业破产,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不止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在错误的超能力扩张。或者说不是极少数民企老板错误的超能力扩张,而是很多民企老板一同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

从已经发生的事实来看,银行没有把钱借给他们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尽管银行的惜贷加大了民企的资金成本,并导致其风险扩大,但银行如果把钱借给他们,盲目扩张的风险只是从民企身上转嫁到了银行系统,而并不会消失。事实上,已经有多家银行因为坏账而承受损失,那些在地方政府压力下被迫为跑路企业再次输血的银行,也只能是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损失。相反,恰恰是银行的惜贷行为,客观阻止了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行为。

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市场信号扭曲,让民企老板错误地在应当刹车的时候踩了油门。其结果是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存在过剩产能。尤其是对于钢铁等投资额度大、固定资产比重大的行业来说,上马容易下马难———坚持生产还只是亏损,如果停产就等于破产。

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手段干预经济,导致产能调控越控越过剩。现在的行政调控,多数是以产能为门槛的。这种政策的结果就是企业为了不被调控,就只能是把规模做大。(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