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摸石过河”探路顶层设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地方国资“摸石过河”探路顶层设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企改革的帷幕正次第拉开。据报道,上海、山东、重庆、青海、贵州、无锡等地正加紧制定或完善当地国资改革方案。本月1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大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尽管在三中全会前,人们已经在热烈讨论中央层面的详细国资改革方案。但国资国企改革顶层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应该还需要一个研究制订的过程,料不会立即出台。而地方国资体量相对较小、操作起来方便灵活,尤其是部分地区始终走在改革前列,其改革方案值得期待。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以来,历史的脚步又跨越了将近20个年头。国有企业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化、资本化等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再次启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按钮迫在眉睫。
谁对国企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的最清楚,谁最知道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自然是处在第一线的地方国企。尽管不像中央企业那样家大业大,资产动辄以百亿、千亿论,地方国企因其所处行业更为广泛、和市场距离更接近,更加贴近普通公众的生活,其对问题的感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更胜一筹。
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是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从1978年冬小岗村村民以托孤求变的方式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到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国有企业翻天覆地式的自我革新,无不遵循着这一内在逻辑。这是中国式改革智慧的结晶,无疑也是中国式改革再次启程同样要遵循的逻辑。
何以要先行试点?其一,正如上面所述,处于第一线的人才真正知道问题和其症结所在,也才能开出真正对症的药方。其二,改革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循,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改革边探索边总结,中间也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小错误,先行试点无疑可以在不造成大的损失前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全面推广累积经验。其三,以中国之大,难以有一种模式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通行无阻。因地制宜地探索才能更加符合地区和行业特征,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关口,同样离不开地方国企的力量和智慧。近期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上海将国企分类监管作为改革的核心,重庆、福建将资本的重组作为改革的重点,广东、天津从股权多元化,有序引入民资入手,江苏、浙江则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国企活力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这必将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累积丰富的地方经验。
有什么病吃什么药,哪里有问题就改哪里,这正是地方国企改革的优势所在。毋庸讳言,各地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所在,也正是当地国企当前最为突出的一些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别的省份和地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程度差异的话,上述地区的改革正是当前阻挠我国国资国企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
国企功能定位和分类的不清,不仅影响了国企的跨域式发展,也招致不同程度舆论的不满,恶化了国企的舆论环境;过于强调做大国企,过度重视企业规模,反而在某些时候忘记了资本保值增值才是最重要的;一味依赖既有政策优势,凭借各种形式的垄断大发其财,却丢失了和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同台竞技的本领;严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让一些国有企业负累不堪,有苦难诉。
在这个意义上,各地区目前正在不断出台的地方版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不仅是针对当地国企的病症开出的药,也是解决整个中国的“国企病”的对症之药。各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不仅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摸着石头过河,更是为整个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