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效应,其中之一是与银行的关联。
银行再次钱荒将加剧地方债务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延霞
银行再次钱荒将加剧地方债务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资金面持续紧张,央行注入2000亿元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即维稳市场预期。但越是临近年末,银行间流动性将越紧张。市场担忧,6月的资金紧张局面可能再次降临。而最紧张的,是同样的与年关有关的地方债务。
上一轮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此后进行的抽查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比2010年增长了12.94%。今年8月审计署开始新一轮全面审计摸底,目前尚未公布数据。但种种迹象显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并积累了一定的债务风险。
尽管央行等多部门称,地方债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但对其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风险须保持警惕,尤其要防止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地方债务的迅速膨胀,引发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目前,人们对软约束实体的看法,主要聚焦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所谓软约束就是借了钱没想还,或者说借钱是我的事,还钱是后面人的事。
趋同的观点是,地方债的积累,与过去的政绩导向有很大关系。通过大举借债搞项目,提升政绩,但对以后怎么还债考虑不多,风险约束比较小。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财税体制本身需要加以改革,不正确的政绩导向助长了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使得大量的投资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筹措资金,这可谓地方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源。而钱从哪里来,一是银行,二是实体企业。如果地方债问题出现无法“从容”循环的状况,受损的必将是大批的金融及非金融企业。
而下一步城镇化背景下,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地方债务如果进一步扩张,风险会越来越大。
对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控制地方债问题,首要的是要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地方债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效应,其中之一是与银行的关联,地方债出现风险将会极大地波及银行业,银行的资金面偏紧的格局会雪上加霜。对此,银监会曾明确表示,2014年银行业将进一步健全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识别、评级与管理机制,确保平台贷款余额不增,结构优化,还款来源落实。而在这一链条上,传导到各类企业的风险需要引起更多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