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无论多么美好的改革主张,多么完美顶层设计都会成为空谈。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中梗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张本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中梗阻”
和民众期待的一样,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做好2014年的经济工作提出“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这表明,改革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从目前来看,改革正在凝聚起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共识,可以说是上有改革决心;下有改革愿望。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中梗阻”。如果“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无论多么美好的改革主张,多么完美顶层设计都会成为空谈。
所谓“中梗阻”,实质上是卡在落实和执行环节。比如,国家先后两次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但民营资本依然不断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国家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推不动,这就是典型的“中梗阻”现象。
自己的刀割不了自己肉,被改革部门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是“中梗阻”的第一大原因。减少行政审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新一轮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对于一些部门和个人来说,放弃权力,就等于放弃利益,改革会遇到很大的软阻力。对于垄断行业的改革也是如此,在政企不分的现状下,亦官亦商的体制,让垄断企业在行政系统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其在长期的垄断经营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垄断产业链,想要打开一个缺口是非常困难的。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就兼有来自行政系统和垄断行业两方面的因素。
陷入行政职能连环套,许多改革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这是“中梗阻”的第二大原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硬骨头。其中很多事情涉及部门多,复杂程度高,在原来的体制上是环环相扣的,而且部门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单位。各唱各的调,各行各的令,互相制约彼此的改革。比如,有的审批需要盖100多个公章,并不是少了其中哪一个就会让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旧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成为“拦路虎”,如果改革有可能触犯法律的雷区,这是“中梗阻”的第三大原因。现实中很多部门都有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前提是不触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底线。在没有部门和个人利益,甚至是放弃利益的前提下,让其冒触犯法律的风险去改革,是绝大部分人不接受或无法做到的。比如,工商注册制度的改革就直接涉及《公司法》和《刑法》的内容,如果不是高层推动,等待先修法再改革,就会严重影响改革的效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科学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梗阻”问题的办法。确保改革政令的权威性和畅通性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在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主动改革、积极改革新案例,比如,在三中全会闭幕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八部委率先落地改革路线图;在工商注册制度改革之后,国税总局就及时跟进提出了简化企业办税程序的办法,大幅度减少了企业在办税过程中的时间成本。
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红利,为加快这一巨大红利的释放,就必须提高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以超常的智慧、力量和勇气打破所有制约改革的“中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