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发热产业过剩危局隐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石墨烯发热产业过剩危局隐现
图为某网站制作的石墨烯专题截图
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石墨烯在今年突然迎来了各个地方政府的“热捧”。
12月18日,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国内设立的首个石墨烯产业发展园区落户无锡市。无锡市为此专门发布了《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无锡成为“实验者”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告诉记者,近期将会发布石墨烯行业标准和专利标准。由于技术上并不落后于国外,明年将会发起成立国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去年,工信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石墨烯作为前沿新材料之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围绕石墨烯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
作为国内首个石墨烯产业发展园区,无锡无疑成为了石墨烯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验者”。
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伟良告诉记者,无锡提供了2亿元资金扶持,用于支持石墨烯产业的发展。
《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作为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核心区的惠山经济开发区,将规划占地面积1100亩至1300亩。
这一次,无锡市可谓下了“血本”。“前30个入驻的企业将获得资金扶持,最大额度在80万元左右;入驻后的企业研发和生产所需的设备,将由政府购买,租赁或者免费给企业使用;政府将无偿提供企业所需的研发场所,无偿的期限最长为3年;江苏省和无锡市其他的优惠政策,入驻企业还可以继续享受。”沈伟良表示。
深圳一家石墨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到无锡考察,正是被这样的条件所吸引。
作为“实验者”,无锡的石墨烯产业已经被联想集团和诺基亚看中。
由无锡格菲电子、第六元素两家公司参与研发的国内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各类触屏达1000万片。“现有手机触摸屏中常用的ITO材料造价很高,预计20年后开采完毕,石墨烯是最佳的替代品,且成本大大降低。”格菲电子总经理张刃介绍说,“目前,公司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首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率先实现石墨烯手机触摸屏的企业,现已为联想集团提供了2台石墨烯触摸屏手机样机进行功能检测,还与诺基亚达成试制石墨烯触摸屏手机样品的意向。”
沈伟良称,希望通过3至5年的努力,企业数量能够达到30家至50家,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0年时,石墨烯及其相关产业达到千亿元的规模。
产业化应用难题待解
李义春告诉记者,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对石墨烯进行全国性的布局。马上将会推动青岛石墨烯产业化平台,深圳、宁波等地的石墨烯产业化平台也在推动之中。
“做这样一个平台,初期最少需要1亿元,不然人才都引不进来。”李义春说。
对于这样的资金投入换来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各个地方政府自然是“趋之若鹜”。今年以来,石墨烯产业在各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就在无锡成立石墨烯产业发展园区的前一天,山东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济宁揭牌成立,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济宁利特纳米公司,分别和山东润峰集团等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
此前,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在泰州市成立,中国石墨烯研究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启动。
宁波市设立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三年共9000万元,用于支持“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实施单位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试制推广等各项应用。
而浙江省石墨烯产业联盟也有望在近期成立。
10月份,由中科院与上海南江集团合作投资5亿元的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重庆。此外,吉林等地也在积极发展石墨烯项目。
今年以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被频繁邀请到各地做石墨烯调研,“各个地方扎堆上马石墨烯项目,极有可能在市场需求还没有打开之前,就会形成产能过剩。”该专家表示。
接触石墨烯行业仅半年的沈伟良对这个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企业最终能不能成长和产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这里也是刚刚起步,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石墨烯产业方向单一,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以无锡为例,现在仅有导电薄膜产业链初具规模,其他产业化的产品还在寻觅之中。记者从其他省市了解到,各地在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方面,基本也只有一至两种产品的应用。
李义春表示,石墨烯要从研发做起,逐步推动产业化,产业走向是乐观的,但的确还需要时间。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目前正在引导各个地方政府加强对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研究的支持。“山东等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都表示要拿出扶持资金,把应用作为主攻目标。目前,石墨烯一些应用试验在实验室效果很好,但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应用技术这方面是瓶颈。”李义春认为。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石墨烯一旦实现产业化,其规模至少在万亿元以上,但问题是石墨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国内石墨烯企业良莠不齐,声称搞石墨烯的很多,但不少都是在炒概念。
但仍有一些乐观的看法传来:未来2至3年内,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将会有大的进展,突破点将集中在动力电池、散热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