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年是国企改革关键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4年是国企改革关键年

(上接G01版)抓紧推进有利于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改革,要冷静把握经济大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稳定社会预期,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开局良好,必须从学好《决定》、读好《决定》上起好步,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深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什么要按功能为国企定位,国企怎么分类?国资委以管资产为主,国有企业经营由谁来管?仅仅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我们就能读出多少玄机。学好《决定》、读好《决定》,落实《决定》精神,是我们当前头等重要的事情。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开局良好,必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中实现增长,是在全球竞争中争创一流中实现增长,努力实现明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开局良好,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形成的动力,在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过程中,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见成效。要在战略性调整中注重增强经济的活力,使经济的微观主体更加活跃,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开局良好,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用创新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特别是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基点和发展机制,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顶层设计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国企分类监管的问题,正确处理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问题,正确处理企业社会使命与经济使命的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可能会出现有效的“产融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要让产业资本来“控股”金融资本,同时实现国家战略产业的布局。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开局良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改革要注重把握大局、协调有序,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明年初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体改革策略;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对全会提出的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法律的也要加快研究、尽快启动。

七年看头年,重点在明年。现在中央大政方针已定,纲举目张,纲已经出来了,就是编网了。国资委牵头制定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进行完善和调整,有望明年初出台。内容将包括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伴随着文件的出台,明年将是国企改革最重要的一年,包含国企分类监管、按层次监管,投资经营体制改革问题;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股权激励、完善产权制度问题;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国资;市场化聘用制度、薪酬、员工持股等。很多热点问题的改革将拉开大幕,一个分层分类的国企改革监管新时期马上就要到来,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国民共进的形势很快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

2014年将是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的制度创新历史新的开始。将是企业改革在行动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的年份,更加广阔的前景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每个企业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辟美好的未来。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党和国资监管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走上一条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复兴之路。为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