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纺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纺织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纺织业多元投资主体格局日渐清晰混合经营加速纺织企业升级再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何芳

纺织业多元投资主体格局日渐清晰混合经营加速纺织企业升级再造

纺织行业的国进民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但为民营纺织企业找到了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还为国有经济资本转向高端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近日,湖州丝绸之路董事长凌兰芳心情大好。他把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纸带在车上,见到人就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得太好了,我就是证明。”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退民进的行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大规模退出纺织业,而民企在升级改造后,已经成为纺织业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有3.5万个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到90%以上。在纺织业最为困难的时期,像凌兰芳这样对国有企业的改造成功者,在中国纺织业历史上不在少数。他们曾经目睹过中国国有经济在纺织业的进军与撤退,荣辱与兴衰。

国资失地前曾有的挣扎

企业挂在网上,登在报上,寻求改制,但整整100天,都无人问津。

当时,凌兰芳曾经供职过33年的国有企业濒临倒闭,绝大部分的职工通过买断工龄、内养等形式,进行了分流安置。他拿着被“买断”工龄的28500块钱投入到了创业中去。就在凌兰芳的企业步入正轨时,他听到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国营丝绸企业面临改制的消息。“企业挂在网上,登在报上,寻求改制,但整整100天,都无人问津。”谈起当年改制的艰难,凌兰芳十分感慨,“由于亏损严重、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人员庞杂,谁也不敢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凌兰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为了不让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陷入生存困境,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凌兰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接了下来。此后,凌兰芳先后收购了7家亏损国有企业,而这些曾经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又重焕光芒,只是

“番号”变成了民营企业。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便将民营纺织各厂全部收入麾下,转制为国营,并开始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78—1996年,是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约1/4的比重,纺织业累计创汇高达2800亿美元,累计实现利税3700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一度风光无限。

风水轮流转。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民营企业活力迸发,以低成本、低价格轻装上阵,大举进军纺织业,瓜分了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产能过剩、亏损额不断扩大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另寻出路。

国企滑坡民企进入

正是在国有纺织企业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个大规模改制的热潮出现了。河南郑州六大棉企的改制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郑州的六大国营纺织厂曾经峥嵘并立,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堪称是当时国营纺织业的龙头。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包袱沉重等原因,郑州的纺织业生产能力从占全省的一半下降到不足1/20。

为了挽救国有纺织企业的命运,1991年,在原有郑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业基础上成立了河南嵩岳集团,然而这个大型纺织企业的重组并不景气。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纺织企业进行战略重组;2006年,香港的锦艺集团整体收购原二棉的整体产权;原一棉、三棉、四棉也都很快找到了各自的合作伙伴,开始了前期“磨合”;2008年11月,郑州市国资委委托郑州拍卖行举行了拍卖会,随着拍卖师的一槌定音,郑州国棉一、三、四厂的整体产权最终被集体转让,经过一系列战略重组的郑州国棉结束了“国有番号”,进入了民营化时代。而香港锦艺集团对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的投产,标志着郑州纺织工业战略重组、民营企业占据纺织业的江山。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纺织行业的国进民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虽然很多国有纺织企业的“国有番号”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通过改制重组,局面大变,不但为民营纺织企业找到了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还为国有经济资本转向高端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时至今日,湖州丝绸之路已经是我国丝绸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香港锦艺集团旗下的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运行良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纺织业在经历了一番苦痛挣扎后,换了一种方式重获新生。

混合所有制渐入佳境

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搞好纺织业,还是在微观上搞活纺织企业,都需要尽快形成纺织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事实上,中国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正在渐入佳境。随着高端纺织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纺织,部分国有企业也经过升级改造再度进入纺织业。

2008年年底,西安市国资委出资4100万元设立的5家新企业西安三棉纺织公司、西安四棉纺织公司、西安六棉纺织公司、西安大华纺织公司、西安欣隆公司,通过收购唐华集团相应企业破产财产、接收安置其职工后,重新开始了运行。2009年11月,西安市国资委为加快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将这5家企业整合为西安纺织集团,重新焕发了活力,国有企业再次回归。

重庆宏美达集团董事长王晓辉是从外贸进入纺织业的民营企业家,她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搞好纺织业,还是在微观上搞活纺织企业,都需要尽快形成纺织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优胜劣汰,自然成长,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明智之举。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近年国际经济走势低迷,纺织出口大幅减少,纺织业本已处在低谷时期,许多纺织企业纷纷关停,业内洗牌加剧。在当前情况下,国企有可能加强对民企的并购重组力度,两者携手共赢。一方面国企将注入“新血液”,另一方面,“大树底下好乘凉”,民企在资金和资源方面将有所改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