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淘汰落后产能
钢厂反感“一刀切”企业直言要靠市场

【钢铁业“重整”之产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钢铁业“重整”之产业】河北淘汰落后产能钢厂反感“一刀切”企业直言要靠市场

唐山市一家产能在500万吨以上的钢企中层何先生向记者表示,淘汰落后还是要靠市场,用环保的手段,不能搞“一刀切”。现在这种淘汰落后的方式和手段看似有效,一旦钢铁形势好转,那些小钢厂容易“死灰复燃”。

手段严厉关停产能中不乏已停产能

11月24日上午,河北省政府在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设区市,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此前,截至10月底,河北省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38万吨。

河北钢铁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之首,目前钢铁产能为2亿吨。国务院日前提出五年内压缩8000万吨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

河北国丰钢铁有关负责人李先生向记者表示,不久前,环保部到唐山来核查,有一些钢厂没有达标,对于这些钢厂,政府采取了停产和减产的办法。

李先生还表示:“唐山的不少钢厂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唐山市政府可以看到哪些钢厂排污、排放不达标,做到实时监控。”

环保部的核查也少见地对河北一些钢厂不达标的情况进行了点名。环保部提到:唐山市汇丰炼焦制气有限公司焦炉烟囱出口在线监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唐山市春兴特种钢有限公司高炉出铁口收尘效果差,无组织排放较重。唐山金利达钢管有限公司周边存在多家铁矿选矿小作坊,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烟粉尘、废水直接排放。

这一次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但关停的落后产能中,不乏一些早已经关闭停产的产能。

在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不少钢铁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河北省11月24日的爆破拆除钢铁行业高炉行动声势浩大。其实这一次行动中拆除的都是前期都已经淘汰的产能。即在此之前,他们都已经列入了淘汰落后产能名单,有的已处关停状态。

河北一家钢厂中层告诉记者:“公司在2009年早已主动淘汰了两个179立方米的高炉,但在后面的几年里,政府仍将这两个高炉作为淘汰对象上报,以此作为淘汰落后的成绩。”

向市场手段、环保手段靠拢

何先生告诉记者,公司早在2007年就已经上了脱硫脱硝设备,现在只要能撑下去的钢厂基本都上了环保设备,是不是落后产能,现在根本无法界定。单纯的“一刀切”淘汰方式到最后很可能淘汰不动。

依据河北省的淘汰方案,要求全部淘汰45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40吨及以下转炉。“450立方米以下的淘汰完了,是不是该淘汰450立方米的了?现在450立方米的高炉占唐山整体产能的60%以上,怎么淘汰?”何先生说。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表示,钢铁业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时期,环保和节能是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的好办法。

在11月17日召开的钢铁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会议上,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副处长汪涛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角度,提出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应对危机的建议。他表示,“‘大气十条’提出建立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新机制,要求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体系,包括已发布的脱硝电价、新能源汽车政策等,让守法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最大的好处。”“我的钢厂原来当地政府是给补贴的,现在不给了,一切让市场说了算。”河北一家钢厂中层说。

化解过剩产能仍需政府推动

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消化部分过剩产能。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而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在不久前与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签订了年度采购协议。这被认为是帮助唐山化解过剩产能之举。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告诉记者:“利好政策给钢结构建筑产业无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钢铁作为最主要原材料的钢结构建筑,对钢铁产能过剩会起到缓解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钢结构建筑产量做大,来化解钢铁上游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单银木对未来较为乐观,他认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机遇正在到来。此前政府已经提出“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

据了解,中国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年产值未来可达数万亿元。到“十二五”期末,中国钢结构用钢量将突破5000万吨。这对于单银木来说,是一个机遇,对于亟待化解过剩产能的中国钢铁而言,也将迎来机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