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炭资源税改革来袭
地方涉煤税费清理有待提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煤炭资源税改革来袭地方涉煤税费清理有待提速

改革将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分析人士认为,最有希望获得重大突破的是公共产品价格改革,资源税、消费税以及“营改增”的扩围。而近日,由财政部财科所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为资源税改革制定了时间表,煤炭资源税改革由此清晰地进入业界视野。

报告建议,煤炭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于2014年上半年内实施;到2015年末,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扩展至其他矿产资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目前了解的情况,煤炭资源税改成从价计征后,征收比率是2%至10%。业内普遍认为,对煤炭开采企业而言,提高资源开采效率是资源税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然而,有关煤炭资源税的各种质疑仍在继续发酵:征收煤炭资源税真的会让开采企业提高开采效率吗?地方政府征收了多年的各种“不合理煤炭费”真的会清理吗?征收的煤炭资源税税金将会流向何处?

煤炭资源税能否提高开采效率有待验证

“当资源税税负提高时,煤炭开采企业往往面临着三种选择:完全自行消化、完全转嫁给使用者和部分自行消化、部分转嫁给使用者。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企业会选择第三种方式。因为,当煤炭开采企业无法将更多的因资源税税负提高而上涨的生产成本通过涨价而转嫁给煤炭利用企业时,它只有通过努力降低成本来消化这部分增加的税收负担,而提高开采效率就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当然,这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对此观点,从事煤炭生意多年的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赞同:“煤炭资源税有可能会促使煤炭开采企业提高开采率,但眼下没有具体实施过,所以不能确定最终效果。”

有媒体报道称,资源税改革后煤炭企业的税费负担是否会进一步加重,关键不在于征收比率是多少,而在于此次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企业所在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清理掉多少费用,这个数是大于还是小于改革后多征收的税。

记者从重庆能源集团了解到,煤炭企业被征收的各项费用多达十几种,综合税率高达11%,远高过下游电力行业的4.95%和建材行业的4.98%。

地方尚未开始清理不合理税费前期工作

据记者了解,煤炭资源税改革的事,中央层面已经敲定,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次的资源税改革和清理不合理税费同步进行。不过另据记者了解,关于资源税改革和清理不合理税费等事项,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还未接到任何准备工作的通知。

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办公室张主任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该局并不清楚有关煤炭资源税的事情,也不清楚清理不合理税费的事情,“没有听到上边通知下来”。

据统计,煤炭行业现行各种税费总计已经占到该行业收入的2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35%。业内普遍认为,相关部门须对正在征收的各种税费进行清理界定和对目前已在征收的各种税费进行精算,看其占到煤炭企业收入的多少才不会导致煤炭企业负担的加重。

2011年和2012年,相关部门曾先后提出要进一步清理煤炭行业不合理收费,但很多地方政府依然重抓煤炭税费征收,清理效果并不明显。

“今年9月份区政府下发了文件要下调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暂停收取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自治区留成部分和煤矿维简费,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表示愿意减免这项费用,但是鄂尔多斯市政府就不愿意下调。”在鄂尔多斯从事煤炭生意的老薛告诉记者。

资源税使用范围暂不明确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告诉记者:“将来征收的煤炭资源税,税金会进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据记者粗略估算,以鄂尔多斯为例,2012年,该市煤炭年产量为63937.9万吨,假设平均每吨为400元,每吨煤炭资源税征收比率按照10%计算,那么,该市仅一年征收的资源税税金就高达255.7亿元人民币。

目前,世界各国征收资源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处理好企业、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让政府能够从资源开发中获取部分收入用于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型地区转型和接替产业发展等,让资源地普通居民均能够享受到资源开发红利。

“现在是有关部门并未对资源税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和规范,许多靠石油吃饭的地方政府拿到税费之后,上马一些政绩工程,并没有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培育接替产业发挥应有作用,当地普通居民也没有从资源开发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红利。”一位接近政府人士告诉记者。

因此,业内普遍呼吁,必须对煤炭资源税的使用范围进行明确规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