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健康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健康产业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是科学养老,中国则是文化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健康养老成为社会的必然,这就为“社会大孝”即“社会养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个人“小孝”到社会“大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从个人“小孝”到社会“大孝”

北京太申祥和山庄,来自国内外养老产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探讨中国的健康养老发展模式。

12月8日下午,北京太申祥和山庄天润厅,一场有关幸福中国健康养老的论坛召开。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养老产业方面的投资、医学、心理、保健服务等方面的专家济济一堂热议中国的健康养老之路。

而随着思想不断激荡,观点猛烈碰撞,原本拟定的“医疗在养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主题,变成了一场有关当下中国从个人“小孝”到社会“大孝”的讨论。

美国颐家养老集团董事长、幸福中国(香港)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宋志颖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系,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现代幸福学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现代幸福学的开创者。在美国,宋志颖博士2003年就创办“EasyatHome”ElderCare公司,为上万户美国马里南州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比较中美两国之间的养老观念时,宋志颖认为,美国是科学养老,中国则是文化养老。在文化养老中,孝敬成为重要的思想内涵。虽然中国早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教诲,不过,人们在“以及人之老”上做得还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健康养老成为社会的必然,这就为

‘社会大孝’即‘社会养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些因工作忙、孩子高考等原因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子女,完全可以将老人交给社会来养老。”宋志颖说,“让社会来尽‘社会大孝’。”

宋志颖介绍说,早在2000年,美国就提出“科学养老”,在人性化服务方面以人为本,从体系上进行管理,对老人及家属进行培训。所以美国和中国的老人在退休后观念很不一样,

“美国的老人希望继续实现他人生价值,在退休后忙着上大学、锻炼、希望重新‘活’一回,绽放第二春。”

对此,济宁老年心脑血管病医院院长王保平认为,中国人讲究孝文化,中国有部古书叫《孝经》,儒家则认为子女的一切都来自父母,孝顺父母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但中美两国的老人之所以在养老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文化的区别。因此,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

北京中奥伍福投资集团董事长宋自福也认为,中国的老人绝大部分自己不考虑自己,老一辈人一生吃苦耐劳,老了怕给子女添麻烦,生病了宁可忍着也不肯告诉儿女,怕儿女担心。但是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需要改变。

中国健康管理网运营总监李震表示,健康养老需要文化先行,“许多老人不愿去养老机构,有思想顾虑。以养老地产为例,事实上,很多人买的养老地产,并不是老人们的需求,而是自己的需求。作为子女也应该进行思想转变。”

宋志颖以她目前在中国各地实施的“幸福养老工程”为例称,她正将欧美在健康养老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到中国,设计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幸福养老工程”———以幸福为导向的社会化智能居家幸福养老的模式,为老年人继续发挥生命价值搭建舞台,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堪称世界首创。

宋志颖还介绍说,幸福养老工程是一项产业。比如通过呼叫器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各种为老服务资源,让“尽孝”成全社会的意识和行动,将带动一个巨大的养老产业的开启和拓展。

在关于“社会大孝”之下养老产业的发展上,各位专家也是各抒己见。

宋志颖举了个例子,她的母亲因为指甲嵌进肉里脚疼了大半年。宋志颖本想自己动手,却发现不具备处理能力。之后,她通过网络找到修脚店,原价38元,团购价12元,半个小时解决了半年的困扰。

对此,为家庭和企业提供健康管理、干预等服务的福禧康健会总裁施毅明表示,必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化的服务是实现“社会大孝”的前提,同时,专业化才是企业生存的空间。随着健康产业的大发展,类似福禧康健会这样的健康服务机构能获得快速发展。

施毅明还表示,随着我国人均GDP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从政府层面来讲,新一届政府对健康产业已提出了明确的支持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国内的资本会涌入。不过,中国的养老产业商业模式很大,但成功的不多。因此,资本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方面还要仔细探讨。

“不过,不管是什么商业模式,都得有爱心,最后才能实现所医、所养、所报,各方都满意。”施毅明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