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文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文明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英:复兴之路上的相遇和相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钱振文

中英:复兴之路上的相遇和相拥

2013年12月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上海交通大学访问并演讲。CNS供图

220年前,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5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然而,这是一场聋子之间的对话。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后当时已经是西方第一强国,正急于寻找原料和市场,希望同清政府谈判改善两国的贸易并进而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而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朝政府对外部世界和西方的科学文明毫无所知,认为自己正处于

“盛世”,英国使团是仰慕中华文明才远涉重洋来给皇上祝寿的。最后,双方因为在马戛尔尼在觐见皇帝时是否下跪问题上的重大冲突不欢而散。

220年后的2013年12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包括120名商界人士的最大贸易代表团高调访华。

如果说马戛尔尼访华是典型的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的相遇,那么,如今的英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中国也早已不是衰弱落后的满清帝国。在经历了20世纪的衰败和习惯了霸主地位移位他国多年之后,英国正在依靠自己成熟的政治构架、经济制度、技术创新机制等努力复兴曾经的光荣。

“撒切尔旋风”

和“英国病”的治愈

英国的经济复兴肇始于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铁娘子”撒切尔,正是在撒切尔首相在位期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直接促成了香港回归。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70年代末,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被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赶超,整个70年代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达到两位数的高水平,这种走走停停的状态被人成为“英国病”。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提出“重振英国”的计划,对经济制度和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其主要策略是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撒切尔夫人政府首先抛出的第一项“新政策”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英国全国货运公司是第一个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把企业的股票卖给职工和私人,撒切尔夫人宣布要把英国社会变成一个“股东社会”。在对全国货运公司私有化之后,政府又相继对英国电信公司、英国煤气公司等实行私有化。从1979年到1987年,原由国家所有的公司与企业的1/3以上已经转移到私人手中。英国政府还允诺把供水供电以及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的股份出售给私人。除了国有工业的私有化,政府还逐步放宽工资、价格、利润等方面的国家控制,调整税制,改变税收重点,从所得税逐步转向消费税。这段历史是英国经济脱胎换骨的转折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英国经济开始稳定增长,从1981年到1986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左右,1987年超过了4%,这个速度在当时所有西方国家中处于最前列。1987年英国官方自豪地宣布:英国不再是“欧洲病夫”了。90年代初,英国经济一度遇到麻烦,曾连续三年经济负增长。但这次经济衰退的原因不是内生的而是被西方经济“火车头”美国拖累的。从1993年之后,英国经济在欧盟国家中率先摆脱衰退,实现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此后英国经济连续6年稳步回升,1997年成为“30年来最好的年景”。从1997年到2006年,全世界饱受美国经济忽冷忽热的消极影响,但英国却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GDP成长形态:恒温经济。

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而这场衰退有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100年以来最大的混乱。花旗银行的经济专家指出,2008年到2012年这4年是英国经济在过去100年当中,除去战争年代之外最糟糕的时期,衰退的时间长度超过了1930年代大衰退时的情况。步法国总统奥朗德等欧洲领导人的后尘,英国首相也把拯救危机的希望投向了中国。不过,卡梅伦不用像马戛尔尼一样经过10个月的航行到达中国,也不会像马戛尔尼一样失望而归。

中英经贸

奏响有史以来的最强音

虽然经过了220年,但中英两国类似于马戛尔尼和乾隆皇帝之间一样的“误解”仍然时有发生。但是,毕竟求同存异的意志是共同的,而且双方之间共同的需求远远大过分歧。英国意识到,贸易往来是与中国最中性的交道方式。将无法理解的根本性问题搁置一边,先从贸易投资和民间交流开始。卡梅伦首相的这次访问就是如此。

12月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2月,吉利集团以1104万英镑并购了英国锰铜公司核心资产和业务,全资控股伦敦出租车公司。正是得益于吉利集团对伦敦出租车公司的收购,英国的出租车文化才得以保留。在李书福之后,卡梅伦会见了中国电子商务大佬马云,与马云一起探讨了英国商品如何到中国的网店来卖以及中国商品怎么才能更方便地抵达英国消费者手中。

中国和英国的贸易往来源远流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中外贸易其实就是中英贸易。新中国成立后,英国为维护其在华和香港及东南亚的经济利益,1950年1月便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了新中国。1953年英国48家企业的代表组团访问中国,访问团和中国进出口公司签订了中英贸易方面的“业务安排”,这次访问对于正处在西方封锁禁运中的中国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人们将这个代表团赞为“破冰者之船”。中英贸易虽然发展顺利,但在很长时间里,双方的贸易数额并不大。60年代的平均贸易额为2亿美元左右;70年代达到平均5亿多美元。1979年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中英贸易注入了活力,1980年两国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国政府开始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巨大市场,鼓励厂商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1990年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英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当年的贸易额达到57.9亿美元。但真正的发展是在最近几年,2012年,中英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631亿美元,并有望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1000亿美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