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欧洲“就地城镇化”范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他山之石:欧洲“就地城镇化”范本
“当欧洲设计和中国制造、欧洲技术和中国市场相遇时,会产生美妙的效果、巨大的市场效应……”去年5月3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上,如此憧憬中欧双方在城镇化领域的合作前景。
那么,欧洲的城镇化经验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启示?中国应该如何充分汲取欧洲城镇化可借鉴的经验?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看来,学习欧洲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上,更多的要深入到它的制度结构、治理方式,深入到一个城市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实现以人为本的这种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改造村庄为城镇
欧洲的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紧密联系。
从1760年产业革命算起,英国实现城镇化程度用了90年时间。
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布局不加行政干预。这使得英国的城市发展更多地围绕工矿区展开,新兴工业城市一般有比较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等交通优势。
相比之下,法国小农经济势力较强,工业化进展较慢,而且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所以,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小城镇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发展。
德国的城镇化模式则与英法有很大差别: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前,德国是由38个各自为政的小邦国组成的。由于这些邦国都有各自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从而使德国的城镇化可以比较均匀地在全国铺开,布局较为合理。
“而整个欧洲农村的城镇化,其特点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就地城镇化,即将村庄、村镇改造成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居住条件,改造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吸引城市市民,从而使农村居民结构发生变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齐茂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欧盟城镇化注重的是发展与设计,由专业人士和教育界学者共同提供处理城市问题的综合措施以及解决方案。
“在专家、顾问、建造商以及建筑师之间通过深入的交流,使其自身知识、经验相互融合,这种模式是城市综合项目中最有效的方法。大量参与者的共同介入,是为了更好的制订方案。”欧盟展区的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此解释。
去中心化思路适合中国
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分重视大城市发展,导致大城市规模膨胀,并产生了资源消耗大、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并不是一种非常完备的城市化,这个根本原因就是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地城镇化把更多资金转向农村和发展公共交通是值得关注的经验。比如,德国把很多资金都转向了农村地区。虽然这样城市化进程会变慢,但会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会造成较大的交通压力,所以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德国参展团的顾问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去中心化的思路,是德国解决城镇化发展难题的重要一点,我觉得同样适用于中国。
然而,对如何实现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李铁认为,单纯追求视觉的“绿色”、“低碳”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要正确借鉴欧洲经验,实现低碳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政府的引导;二是市场的作用,三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欧洲经验模式
对三四线城市更具借鉴性
李铁表示,欧洲的经验模式对中国三四线城市更具借鉴性。
“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主要在中小城市,比如瑞典的城市,基本是10万、20万人口规模,这些城市的治理经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方面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更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李铁称。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在与欧方签约的12个中国城市中,有近一半是三四线城市。其中,浙江海盐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城市与丹麦松德堡市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在李铁看来,城市间的合作最后会转化为企业和城市间的合作。
海盐与松德堡签约是从与丹麦企业的合作开始。2005年,丹麦最大的工业企业丹佛斯集团全资收购了海盐一家变频器公司———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