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4G时代信息消费市场变局大猜想

【4G“起飞”之观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意强

【4G“起飞”之观察】4G时代信息消费市场变局大猜想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作为4G时代的最大特征写照,也对4G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的新拐点。特别是对于今年刚刚启动的信息消费市场来说,显然是短期挑战大于长期机遇。

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将催生家庭互联网发展进程和升级换代;在加速移动通信从3G至4G的升级换代,也面对消费能力、换代周期、系统应对能力等方面的考验;还通过在消费需求端形成的竞争优势试图取代有线电视网络,从而倒逼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等诸多影响。

通信市场格局短期难生变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此次工信部发放的3张4G牌照,均是由中国移动主导的TD版4G标准,没有同时发放FDD版4G牌照。这将会对刚刚借助3G照牌形成一定优势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造成直接的冲击,从而让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局面再度上演。

其实不然。参照3G时代从发牌到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商用,经历5年多时间,仍然处在普及中期。当年3G放牌时,三大运营商分别获得的是TD标准、WCDMA标准、CDMA2000标准三种标准牌照,最终导致中国移动在3G时代的发展缓慢甚至消极的特殊背景。

当前4G发牌,在产品的用户体系、终端设备、网络稳定性等方面,与3G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对于缺乏在TD标准4G时代前期网络、基站、产品等储备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而言,短期内不可能强推4G,反而会采取以降价促销等手段大力推动3G普及,从而分流4G业务的消费群。

由于4G从放牌到规模化商用需要足够时间,特别是对于TD这套中国自主定义的新标准来说,也会滞后整个通信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移动本身还要面临从2G至4G转型的过程,新旧业务之间的左右手互搏挑战,因此在未来2—3年内,4G业务不可能让中国移动对两大竞争对手直接冲击。

智能手机洗牌即将拉开

移动通信从2G到3G的升级换代,让苹果、三星借助智能化完成了对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颠覆,曾经的两大手机巨头分别被微软、谷歌所收购。同样,已经开启的4G对3G冲击,将会再度掀起智能手机市场的洗牌,哪个手机厂商又能取代苹果和三星的地位,成为新的领军企业?

4G时代到来所引发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洗牌,已毫无悬念。最近几年来,3G时代引爆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热潮,已经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市场需求饱和、行业洗牌拐点初显”征兆。特别是一大批依靠“低价格”取胜市场的中小企业来说,将面临新的洗牌,市场份额开始向以联想、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本土企业手中集中。

由于4G时代的“快”特点,对3G时代的智能手机整体设计、产品性能等均提出新的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在这一块的应对还停留在少数几家大企业手中,而三星、索尼、苹果等洋品牌也相继完成相应的产品和技术布局。

与此前相比,这一轮洗牌主角已不是简单地洋品牌清洗中国本土品牌,而是由中外大企业联手洗掉那些实力差、没技术、炒价格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于近年来刚刚依靠营销和概念炒作走红的小米、OPPO、青橙等互联网营销品牌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考验。

用户需求倒逼三网融合进程

速度超快的4G时代,最先妙杀的将是那些还通过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收购电视节目的用户使用习惯,让在线视频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将会造成让越来越多人回归电视机的同时,慢慢抛弃那些广电系统的有线电视服务商。

三网融合的进程,或因为移动通信4G时代的到来而出现新的拐点。4G时代的网速,会让很多家庭直接借助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甚至是电影大片,轻松抛弃有线电视网络。此前,3G时代已经让一大批消费者可以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和PAD收看视频节目。如今,4G到来之后,更多消费者可以更畅快地通过大屏幕感受电视带来的震撼效果。

来自消费需求端的使用习惯变化,将会倒逼整个国家“三网融合”速度。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借助4G网络而不是有线电视网络收看电视节目时,这会逼迫众多广电系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主动拥抱4G时代三网融合的业务探索。

由于当前国家对于网络电视实施牌照资格管理,只有包括CNTV、南方传媒、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华数、上海文广等8家有线电视运营商获得了互联网电视内容牌照,这本身也在导致广电系统内部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在洗牌。

这将给分散在全国各个市县的众多有线电视运营商敲响警钟,必须要主动进行运营模式和商业体系的变革,必须要在4G时代找到有线电视网络的核心竞争力。

4G就是一场刚刚拉开的利益博弈大战,未来会呈现哪些新的走势与发展,还将会对哪些产业带来利好和冲击?答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揭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