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改革与监管
“三三工程”大幕揭开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企改革与监管“三三工程”大幕揭开

(上接G01版)

国企分为公益性、保障性和盈利性三类

《中国企业报》:《决定》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这是在最高层面首次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这是否意味着国企分类也将开始?

李锦:按功能对国企分类,是国企改革的基础问题,基础不清,必然导致混乱。这牵涉到不同的国企改革的定性、标准、途径、社会资源分配、干部管理以及效益目标。是哪一类国企就应该用哪一类办法,如果还是混在一起吃大锅饭,就容易造成混乱,以至于引发社会的误解。因此,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对于下一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厘清监管部门、市场以及企业主体的关系,监管好国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下一步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企业报》:您曾多次提出国企改革要从按功能分类开始,是国企功能分类论的重要呼吁者。您觉得应怎样分类?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李锦:对这件事,我已呼吁两年了。按功能定位,应该分为公益性、保障性和盈利性企业三类。现在国资委管理113家央企,要逐一明确其存在对国家的意义、必要性和法律基础,从而具体界定每家央企的使命。公益性企业是指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企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服务业、社会福利保障业、基础技术服务业等。这类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公益目标。保障性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主要是指处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这类企业既有公益性特征,又有盈利性特征。一般商业性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央企中有70多家,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下一步改革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是这70多家企业。

国资委监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应对以上这些变化?

李锦:随着国有资本分为三层、三类,国资委监管要实现三个方面改变,在管资产、管干部、管事情上,都会发生转变。

第一,国资委管全部资产向管投资资产的转变。现在省、市、县都有国资委,管投资资产和管全部资产是有区别的,全部资产是个板块,都得管,然而管投资,抓投入产出率,这个是一个重要的转变;第二,改变干部由管企业领导层向管董事会的代表转变。过去,企业经营管理者中间层都是由国资委任命,以后是只管董事长、董事会的代表,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不由国资委来任命了;第三,由管国资委项目审批向经营公司授权转变。由投资经营公司来管理项目,包括重大事项向部分委托董事会授权管理的转变。

这样一来,国资委管资产、管人、管项目的职能就发生转变,过去的十年的好多做法要改变了,国资委的权力下放,责任下放,压力也下放,投资运营公司这一层将变得非常重要。下一步的的国企改革,将对三个层次都提出不同的转型要求,所以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

《中国企业报》:按照《决定》要求:“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您认为这种提法对国企重组有什么影响?

李锦:影响很大。在国资委管资产的时代,国企一味加大投资,容易忽视效益,反正钱投出去了就进入账面资产;如果改为管资本,那就要看分红回报和企业价值的提升。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目标要求看,国有企业应该主要体现为公益性企业和特定功能性企业,要不断将国有资本集中在这两类企业。针对个别央企业务较杂的局面,可以通过合并下属公司同类型业务的形式,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对国企进行分类是基础。而一般商业性企业,应淡化所有制概念,原则上不新设这类央企,国有资本应择机逐步退出。

《中国企业报》:“三三工程”是否会马上推行?有一些商业性国企是否很快要退出竞争市场?

李锦:国企改革与监管“三三工程”刚刚揭开大幕,完成要用几年时间。从短期看,没有必要“一刀切”,国企的进退不能强行要求。可以考虑在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或者在一些央企进行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在全国推广。千万不能出现上个世纪90年代县以下国企全部退出的状况,有很多教训要吸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