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管国企到管国资是
市场化的进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从管国企到管国资是市场化的进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过后,国资改革的路径渐趋明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超过千余字的篇幅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定调。这1000余字背后突出的事实上仍然指向一个主题,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国资改革。

其中,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能是2005年国资委开启董事会试点后,国资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和议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意味着国资委的主要角色将由目前的管国企向管国资转变。这是对国有资本经营和管理体制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国资改革市场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国资委组建十年之后,国资运营模式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在传统体制和思维的约束下,国资委常常需要以上级主管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不但要管干部、管政策,还要管项目审批。这一方面让国资委承担起了过多额外的责任与负担,做大做强国企成为国资委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对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质疑,恶化了国有企业的舆论环境。

国资委从管国企向管资本的转变,意味着国资委与国企的关系将从“上级主管”与“所属企业”的关系转变为“股东”与“董事会”关系。国资委的身份将更像是投资者,按照国家战略规划投资那些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做大做强国企不再是国资委不得不担负的任务,在保证国资流向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本增值将真正成为国资委的主业。如果具体到某一家国有企业做得不好,国资委完全可以通过股权转移等一系列资本手段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的优化。

长期以来,我们囿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国企,反而在某些时候忘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才是国资经营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做大做强国企思维的影响下,部分国有企业不顾实际,盲目扩张,四处铺摊子,片面追求“做大”,反而导致不少国有企业同业竞争严重、内耗问题突出,企业大而不强,最终导致国有资本受损。国资委从管国企向管资本的转变,必然将倒逼具体的国有企业更加强调资产回报率和发展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国资委股权的转移。

国资委从管国企向管国资的转变,也意味着在企业具体治理层面,国有企业将拥有更大自主权,更具市场化。尤其是在人才使用方面,将更加市场化。

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的任用将更加市场化。从管国企向管国资转变,意味着国资委以后的主要角色是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不会再去具体管理国有企业,更不会去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换言之,公司治理层面的事情,国资委都将不再介入。一批国资运营公司出现后,下属实体企业管理层完全可以自主选聘职业经理人。以前备受人们诟病的政企不分弊病将随之得以根治,企业舆论环境也必将得到一定程度好转。

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意味着即使是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员工也将可能持股,这种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也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励企业员工的热情,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代世界经济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资委从管国企到管国资,也意味着央企将有一部分业务或项目拆出,引进民营资本,更大程度破除之前民企发展的玻璃门和天花板。在这个意义上,国资委角色的转变,也为市场化改革增色不少。

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从管国企到管国资,不仅仅意味着国资委角色转变,更意味着国企要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这在国企改革的历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我们期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