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人文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亚勤:高尔基教会思考苦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张亚勤:高尔基教会思考苦难

王利博制图

用9年时间,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拓展成为拥有3000名员工的研发集团,张亚勤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造就了一个传奇,而传奇的背后却是张亚勤别样的人生感悟。

张亚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响我一生的书籍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那就是他人生的翻版、写照。是高尔基“三部曲”给予了他人生启迪、精神礼物。

“神童”与高尔基

时光倒回上世纪60年代。3岁就可以对百首唐诗倒背如流被称为“神童”的张亚勤,5岁时却要面对失去父亲、与外婆相依为命的遭遇。

这时,他遇到了高尔基的“三部曲”。也许张亚勤的童年与高尔基的“奇缘”有着很多相像,也许很难理解一个4、5岁的“苦难儿童”读《童年》、《在人间》,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指向。

但事实是,高尔基给予他的是人生启迪、精神礼物,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包含的哲学、宗教给了他智慧底蕴。

张亚勤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举行的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说,是高尔基的作品伴随自己童年成长,让心灵种下了情感理念。

显然,高尔基“三部曲”成了他的人生导师、伙伴、朋友。

事实上,张亚勤完全是以“风暴式的成功”融化了这个世界曾经带给他的苦难。

从12岁开始读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从中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张亚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跨越,进入科学家转为企业家人生使命的正确轨道。所以当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50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他是科学家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科学家。

他在感化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完成了与苦难的和解:人沉静下来,智慧就升起。

“我可以!”

张亚勤说:“我就是在高尔基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影响我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人要有梦想,不要被社会大环境所左右。”

高尔基给予张亚勤的文化财富一本书也说不尽。那些岁月形成的风暴已经变为思想、哲学、行动浸泡在日子里。现在的张亚勤是一个喝红酒、玩高尔夫、做瑜伽、给老婆孩子做饭的企业家。

他是一个正常发挥天赋的人。“神童”奋发的精神起点来自5岁失去父亲时读高尔基的《童年》。那时,母亲和外祖母给他的大爱就是“独立学习和生活”。他读书不是解闷,是本着这种大爱情怀去思考苦难。在他的眼里,母亲、父亲、外婆都是一所大学。

后来,他在散文《放飞的爱》中幽默地称母亲对他的爱是“放飞的爱”:在一旁微笑着看他经历真实的人生。一面是鼓励,一面是放手。

他承认,能够在12岁实现第一个理想、走进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底蕴来自于一样热爱高尔基的母亲。“母亲的爱和国家的希望”在他的精神深处成为旗帜,告诉他,高尔基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高尔基的胜利就是他的胜利。当他感觉到世界上有一个伟人与自己度过一样苦难的童年,在人间作着乐观挣扎和美好等待时,自然而然的喜悦是:“我可以!”

张亚勤在《自传》中写道:12岁的张亚勤,从太原到合肥上大学,坐火车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中途要倒两次车。母亲不仅没有送他,还告诉他“你是个普通的孩子,不是什么神童,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学会帮助别人。”

“他是微软的宝贝”

具有健康心态的张亚勤从小就不忌讳人们的猜测。家庭出身带给他的苦难早在童年时就被高尔基的《在人间》洗涤成财富。

在才华横溢的少年班、硕士班里,少年张亚勤悄悄地躲在“神童”身后,静静地走自己该走的路。23岁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时荣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百年来获得这项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33岁获得“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

比尔·盖茨注意到这个9岁就梦想“自己养活自己,不让姥姥每夜都缝衣服”的“神童科学家”。当张亚勤站在1992年亚特兰大电脑技术大会上展示视频压缩技术,感觉到“理想要实现了”时,忽然,听到后面有一个声音问:“这个压缩速率有多少?”他回头看时,是与高尔基一样让他崇拜的企业家比尔·盖茨。

1998年底,微软向张亚勤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带着微软在中国建立基础研究院,一起创业。

于是,张亚勤带着“新梦想”回到中国,这个“天才宝贝”开始了“智慧起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带领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发表了80多篇论文,做出了60项新发明。这再一次震动了比尔·盖茨:“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一向喜欢听著名的科学家演讲,喜欢对交响乐入迷的张亚勤默默养成了与高尔基相似的审美情趣和对世界的悲悯,不让自己命运的坎坷、沧桑与消极相连,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阳光、和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