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树桩盆景和树根艺术创作与环保问题充满着矛盾与挑战。血的教训教育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理,根艺和树桩盆景的创作,也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和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去解决这一痼疾。本文作者提出了环保版原生态枯朽树桩天美艺术之创意,兼顾大众审美艺术需求与环境保护,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论环保版原生态枯朽树桩天美之艺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郑培奎

论环保版原生态枯朽树桩天美之艺术

环保的问题,几十年前并不为大家所重视,但随着近年来河水的变黑、绿地的荒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灾害、大气的污染、直至沙尘暴、雾霾的肆虐,人们才深刻认识到环保是多么的重要,不讲环保是多么的无知与可悲。

笔者已步入古稀之年,大半辈子痴迷于根艺和树桩盆景艺术,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创作了近千件根艺和树桩盆景作品,2002年被评为中国第12位“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然而随着自己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每每看到山民为挖掘树根树桩对山体造成的严重破坏,心中不免隐隐作痛。而根艺与树桩盆景又是人见人爱的艺术门类,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乃纯大自然造化而成,其格调之高,其美之甚,是任何艺术品都无可比拟的,同时又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好的自然天成的作品,全世界找不出与其完全相同的第二件,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个别作品堪称“国宝”。

多年来,一边面对的是自己酷爱的树根和盆景艺术品,而另一边却面对着山民野蛮采挖对山体造成的严重破坏,纠结的很,能否找出一条双全之路是近几年冥思苦想的大题目。

环保版原生态枯朽树桩

天美艺术之创意

通过创作实践和大量的研究,笔者发现,选取原生态山林中的枯朽或大半枯朽的树桩进行培育和创作,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零破坏或极微破坏,降低森林火灾的隐患,另一方面又可以创作出一种具有很高的独特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树桩盆景和树根艺术创作对环境的破坏。

全枯朽树桩天美艺术

在原生态山林中,有些自然枯朽完全死亡的树桩,其地上怪形的桩体与变形的树枝和完全裸露的老树根,不乏至美者,其艺术形态和价值与纯树根创作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生长在悬崖上而自然死亡的侧柏树桩(根艺圈内统称崖柏)更是精品辈出。因为此树桩体系完全暴露在土层以上的,采集中可以做到对山体的零破坏,由于此种桩体的市场价格不会比土层内的树根价格低,而省去挖掘山体的大量劳动付出,山民自然不会舍轻而就重,舍近而求远,做出力不讨好的愚蠢事,从而有效避免了对山体的破坏,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此类作品笔者已创作了近百件,得到了专家和朋友们的高度评价,且有人出高价购买,虽未出手,但说明市场是认可的。

这种全枯朽全死亡的树桩大都在幼苗期即受到侵害,如野生动物或人类的践踏,狂风暴雨、雷电火灾的摧残,冰雪的压迫,旱灾和水涝的折磨,菌虫的侵害,使其不能正常生长,但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其一次次地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它们生存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命悬一线的状态下,奇迹般地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百折不挠之精神,万劫不死之活力,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树桩大都是乔木的树种,但在折弯和折断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却常以灌木的形态存活下来,在九死一生的曲折生存过程中,树体会有部分组织干枯,部分组织仍存活的状态出现,随着岁月弥久,干枯部位即会腐朽凹陷,继续生长部位即会凸起,交界部位即会生出唇样组织。有的树枝折断后即会腐烂透水,使桩体形成节疤,严重者形成空洞等。如此长期不规律的生长变化,加之折弯、扭曲等诸多因素的折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树桩的外形千奇百怪,再加上发现者独具慧眼的再创作,赋予其艺术生命,进行适度的取舍(绝不添加雕琢),天美的艺术品就形成了。

笔者在太行山崖柏之名产地考察发现,几十里长的万丈悬崖上竟找不到一棵活着的侧柏树,山民只能靠望远镜去搜寻已全枯朽的侧柏树桩,有的朽桩经专家鉴定生存期高达千年以上,估计这是因某一年干旱太久导致大面积死亡所致。这样的树桩如任凭其在自然中灰飞烟灭,应该说是一种悲哀,况且枯朽树桩浅表木质部分早已经烂去,剩下的木芯饱含柏树油脂,太阳暴晒后,油脂即渗出表面,极易燃烧,如不清理,还会是森林火灾的隐患。所以只要是只采地面以上部分,对环境不但不会造成破坏,还能使朽木化为神奇,并可消除部分火灾隐患,因此是可以大力提倡的。

半枯朽树桩移栽培育天美艺术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已大部分枯朽,而在野生状态下命悬一线、濒临死亡的枯朽树桩。笔者经过2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出一条抢救性短根栽培技术,成活率可达90%以上。这种过半枯朽的树桩,一旦移栽成活,不但及时挽救了枯朽树桩的宝贵生命,而且经过十年以上的栽培和造型处理的成品桩景,再配以天然山石加工的盆钵,其艺术档次和市场价值比正常树桩盆景要高出很多倍。由于采用的是短根采挖,上下留根可控制在15厘米以内,这样挖坑只需在20厘米左右,对山体的损坏程度微乎其微,相当于人体的微创手术,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枯朽过半的树桩,本已是带病生长,命悬一线,每天都在恶性循环,继续野生肯定会枯死,然而由于此种树桩长势本来就很弱,移栽难度甚大,成活率极低。笔者鉴于对盆景艺术之挚爱,苦心钻研,精心操作,已成功掌握了一整套病弱半枯朽树桩的移栽和培育技术,又根据树枝环切套袋可以生根的道理,进而提升到完全可以不带土球,不要须根,留根长度不超过15厘米的情况下移栽成活,从而给野生半枯朽病危树桩以新的生命,使之以至美之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笔者几十年来已成功移栽半枯朽病危树桩大小近百株,有的已成为精品,得到爱好者高度评价,收到人见人爱的社会效果。这无疑对枯朽树桩本身是一大善举,对国家来讲有组织有限度地对其进行抢救性移栽完全成为可能。

枯朽病危树桩移栽一直是许多盆景爱好者的最大技术难题。随着新产品的问世,加之笔者几十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现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总结起来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移栽季节。应该说一年四季均

可移栽,但最好是在春季,特别是从枝叶开始返青后至新芽膨大刚刚萌发这段时间成活率最高。

2、采挖环节的技术要求。枯朽树桩长势弱,为尽最大可能少破坏环境而采取短根移栽时,挖取更要加倍细心,断根时可用宽齿锯、专用大剪刀或雕刻刀谨慎切割,严禁撬动使根体扭裂,取出后要用利刀清修伤口,然后涂以愈合剂和生根剂;枝叶部分可做适度修剪,伤口涂愈合剂,保留的枝叶不得损伤,运输过程中还要做保湿处理,防止叶片脱水;根部避免阳光直晒,这些都是成功移栽的前提。

3、栽培技术。现在一般可采用造塑料大棚进行栽培,并且对遮阴、采光、温度、湿度、灭菌防虫等皆一应注意周全。特别是对土壤的要求,以细沙土最为合适,沙土提前做消毒和阳光暴晒处理,浇水、喷水的温度要与室温相等,水中避免污染物或添加剂,酷似抢救病人的“特护病房”。只要有认真二字,成活率是非常高的。对特别疲弱者,还可用滴注技术给药,效果甚佳。

4、枯朽树桩在移栽新根长成后,像危重病人痊愈出院一样,即可在常规护理下生长造型,但仍需提供优越的条件,让其住进“疗养院”。待完全成型后再采用原生石凿坑栽植,二者格调非常接近,珠联璧合,可突出其高古、卓尔不群的气质,如按常规用紫砂盆栽植,则会大大减色,这也是此种作品高于和区别于普通盆栽之处。

可实现艺术创作

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如上所述,枯朽树桩天美艺术作品可分为两大类:

1、全枯朽树桩天美艺术。此类树桩早已完全死亡,采挖时只要土层以上部分,丝毫不要土地表面以下的树根部分,具有零挖掘和对环境零破坏的特点,于是诞生了与传统树根艺术具有严格区别的一项全新的艺术门类。

2、半枯朽树桩移栽培育天美艺术。此类半枯朽树桩在野生状态下已受到严重侵害,生命垂危,恶性循环,对此类野生树桩采用浅采短根技术进行抢救性采挖,施以科学手段移栽成活后加以培育整形,亦可成为高档艺术品,再配以合适的用原生态山石加工的盆钵,其效果登峰造极,如此对树桩本身,就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修成正果,对环境损害最轻,对创作者来讲堪称为善举。现在盆景界中也流行模仿大自然造型,以去皮和“丝雕”等手段去追求野生枯朽树桩枯朽面的艺术效果,然而天工与人工毕竟差距太大,明眼人一看便知终究是“赝品”,其观感和艺术效果以及市场价值,绝不能同日而语。

半枯朽树桩移栽成活后,培育时间要很长,笔者有一株两米多高,树桩直径近半米的大型枯朽树桩,成活时只有一根直径不足两厘米的独枝还鲜活,经过28年的精心栽培,现已成为精品,堪称此种技术的典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天美艺术品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其高度的艺术性使其成为远高于传统树桩盆景的全新的高品位的艺术门类。

实践证明,全枯朽树桩天美艺术与半枯朽树桩天美艺术,千姿百态,内容丰富,绚丽至极,且可操作性极强,尤可成功解决艺术创作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致命之矛盾。如能得以推广,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又可为社会增美添彩,实可谓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的一件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创举。

作者简介:

郑培奎,山东日照人,1943年生。中国根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照运总交通集团董事长。

沙漠之舟

枯朽树桩盆景

水鸟

枯朽树桩盆景

大吉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