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趋势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化服务构建智慧养老平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玉琢

信息化服务构建智慧养老平台

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8%,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后每年还将以8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30年,达到人口总数的30%以上。目前,我国面临未富先老和两个年轻人抚养4个甚至8个老人的严峻局面,无论是政府和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做好养老工作,已成为上至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制定,下至百姓家庭生活安排必须考虑的要素。

因此,为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和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国务院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2年国家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和产业是长期的国家战略任务。

信息化服务

满足居家养老三大需求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国家规划,90%老人在家里养老,安度晚年,为居家老人提供信息化养老服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信息化服务成为居家养老主要方向。

现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十分普遍,如何为他们提供好服务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进行考虑,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做好工作。归纳起来,居家老人大致有三方面的需求,即保障安全、医疗保健和生活方便。所以,我们要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居家老人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使我国进入智慧养老新时代,合众人之力,聚社会资源,传孝行之道。

根据老人三大需求,运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制定对应的服务手段和内容。安全需求包含老人发生紧急情况和急性病症以及防火、煤气、异常监控等。医疗保健需求包括医院预约挂号;对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现签约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帮助老人就近解决日常看病就医问题;还可以完成老人的日常体检、疾病预防、健康档案建立、远程监护设备数据传输、评估、指导等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同时也可以持续性地、有组织地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顾压力,帮助老人做到“由被动治病到主动预防”的健康观念转变;还有可以发挥实现权威的大型医院技术优势,为疑难病人实现远程医疗会诊以及心理咨询等功能。生活方便需求包括家政服务、居家周围餐饮、食品、生活用品、老人专用品等。

养老服务平台初见成效

国家对老人居家的信息化服务十分重视,已由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专门成立了以合众孝行、英特尔、东软等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养老信息化服务研究推广和全国示范基地的具体落地实施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已开发成功基于位置服务为基础的养老云平台和开放性系统服务平台,借助老人专用的服务终端,通过与社会已有的公共资源对接,专门为老年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确认、锁定服务对象,根据锁定的对象、了解服务需求,依据用户需求、就近配置服务资源。目前应用有三个方面:(1)政府管理层面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2)大型企业集团层面的企业离退休人群信息化养老解决方案;(3)规模化老年宜居社区(含养老机构)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经过各地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2011年9月23日,家住武汉市江汉区武昌付家坡的88岁独居老人李桂英早上起床时不慎摔倒在地,一时间动弹不得。当时老人身边没有人,她赶忙按下贴心宝手机终端紧急键,服务平台第一时间通知老人女儿,及时把老人送进了武汉市第七医院。经诊断老人是得了中风,医生说如果再来晚一点儿,可能就性命难保了。服务平台还有代拨电话、代发短信、定时提醒、异常回访、迷途指引、电子围栏、旅游行程跟踪、家政服务、送餐送水、生活用品、心里慰藉和子女后台对老人进行实时定位查询、轨迹回放、老人资料修改等自助管理功能等服务。

根据居家老人的三大需求,围绕“医(医疗)、食(食品)、助(帮助)、行(出行)、情(情感慰藉)”五个方面,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发了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系统,经过几年的运行和完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为政府解忧、为子女尽孝、为老人解困的目的,标志着我国居家养老已经进入智慧养老新时代。

(作者系北大汇丰同学会老年产业委员会理事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