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迎来下一个突破口
专访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金思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专访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金思宇国企改革迎来下一个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又将踏上新的历史征程,也让期待已久的国企改革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遗留的问题也不少,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三中全会后最迫切需要的国企改革是哪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金思宇。
《中国企业报》:据了解,国资委已经拟定了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在您看来,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方案方向和重点及其趋势是什么?
金思宇:可以预见,下一步国企改革将按照三中全会的总体改革方向和部署稳步推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尤其社会更为关注的恐怕是打破国企垄断,破除“玻璃门”、“弹簧门”的藩篱,让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实现产权多元化。
对于国资委来说,要重新界定职能,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实现从国有企业监管到国有资本的监管,也就是所谓的借鉴“淡马锡管理模式”。国资委要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进一步厘清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不能管得太宽、太多、太细。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价值管理显著进步,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
《中国企业报》:在国资委改革方案出台前,很多地方国资委纷纷试点进行新的改革,您认为地方国资委的举措对“顶层设计”有何影响?
金思宇:这些年,地方国资委在深化国企改革和加强国资监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像深圳好几年前就完成了国企改革任务,即使西藏去年也全部完成了国企的改制目标。各地以产权为纽带,推动资源在国资系统内的重组优化。山西推动大型煤炭企业与中电投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形成了共赢的煤电联营合作模式。再比如,重庆市属国有工商企业一半左右实现了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河南、湖南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境外上市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山东以竞拍方式完成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产权转让,并同步解决了关联债权回收问题。深圳积极推动监管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实施增资扩股,在提升公司资本实力的同时,推动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的思路来自于实践,从来都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可以说,地方国资委迈出的步伐不小,改革的力度很大,他们探索出来的好的经验做法,应该合理吸收,及时总结提炼,上升到决策层面上来。所谓的顶层设计或改革方案只是总体改革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框架性的,只要把握大的方向、总的基调、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就可以了,不可能太具体、太细,不要指望这次就能出台一个很强劲彻底的一揽子国企改革方案。各地和企业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落实。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三中全会后最迫切需要的国企改革是哪个方面?为什么?
金思宇:三中全会后最迫切的改革是需要建立公平市场,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国企改革最迫切的还是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把经济还给市场,进一步深化垄断企业的改革,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并进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现在老百姓最有意见的也是这个方面,能还给市场的要还给市场,让市场发挥配置作用、更有活力,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即使企业不上市,老百姓也照样能够受益于改革的红利或实惠。
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要放开,比如公交、地铁、环卫、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公益性垄断企业,它们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民营企业不愿意进入,因而应避免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因为进入后它们无利可图,所以也只能由公益性国有企业来提供。这些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绩效衡量标准应是社会或公共绩效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