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石化镇海炼化投12.5亿元助力碧水蓝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明任腾飞实习记者张泰

中石化镇海炼化投12.5亿元助力碧水蓝天

10月31日,镇海炼化通过媒体沟通会宣布,将在未来三年计划投资12.5亿元建设22个环保项目。镇海炼化总经理张玉明在会上表示:“天更蓝、水更绿,我们一起来。”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目前,这22个环保项目中已有8个正在按计划实施当中,有5个项目将在2013年完成,其中一个烟气脱硝项目已经建成投用。其它项目将在2014—2016年逐步实施。

实际上,镇海炼化的这一做法也是中国石化“碧水蓝天”计划中的一部分。

12.5亿元打造“碧水蓝天”

据了解,今年7月30日,在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宣布实施“碧水蓝天”计划。

该计划提出,在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间,投入228.7亿元,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提标改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与控制、异味治理及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实施803个环保综合整治项目。

这是中国石化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环保治理行动,也是迄今为止中央企业中一次性投入最密集、涉及范围最广的环保专项治理行动。这项环保计划将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推进污染物减排与达标排放;二是提升作业场所及企业周边环境质量,主要包括油气回收、异味治理、无组织排放源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与控制、噪声治理等;三是积极治理环保隐患,主要包括环境风险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控、废渣处理、生态保护及固废处置中心建设等。

通过这次专项治理,中石化将在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治理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的基础上,明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提升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开门办企业共建“美丽中国”

今年年初,镇海炼化主动联系宁波市镇海区委宣传部,联合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镇海炼化公众开放日”,建立起企业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镇海炼化敢于开门迎客,有底气!”得知镇海炼化定期开展“镇海炼化公众开放日”,邀请公众进厂参观,一位网友在网上如此评价。

这份“开门办企业”的底气源自镇海炼化已经做出和将要做出的环保业绩。张玉明介绍,根据中国石化的总体安排,作为中国石化旗下最大、赢利能力最强的企业,镇海炼化2013年至2016年计划安排实施22个“碧水蓝天”环保减排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据了解,目前已有8个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当中,有5个项目将在2013年完成,其它项目将在2014—2016年逐步实施。

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7200吨,相当于每年植树4800亩;削减氮氧化物排放5100吨,相当于24万余辆机动车的排放量;削减粉尘排放700吨,相当于1.4万袋面粉;削减VOC(挥发性有机物)排放2000吨,相当于减少燃烧13.5万吨煤的排放量。镇海炼化环保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目标。

环保效果“让白鹭告诉你”

近处碧波荡漾,芳草青青,远处天高云淡,白鹭翻飞,恍如诗情画意的湿地公园。镇海炼化花园式场景颠覆了我们对化工企业的传统印象。

“动物对环境的选择性强,要求很高,‘让白鹭告诉你’的环保追求,几近苛刻。”张玉明告诉记者,镇海炼化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争分夺秒地抓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据了解,上述项目在提升减排效果的同时,项目本身却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除一次性投入外,这些项目每年还将增加企业运行成本1.35亿元。

“镇海炼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是坚定的,公司更加追求的是发展的含金量以及企业和社会和谐共赢的最大效益。这是镇海炼化一直以来秉承的‘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张玉明向记者表示。

遵循“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污染物”的理念,镇海炼化不断强化管理和技术改造,实现了“三废”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每年可以创效4亿元以上。

在绿色排放方面,镇海炼化努力创建“无异味工厂”。镇海炼化的公司环境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地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自动分析仪可以检测37种有害物质,并与镇海区环保局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在做好本企业环保工作的同时,还力所能及为周边化工园区的环境保护作贡献。

“通过本次沟通会,想让大家全方位感受镇海炼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安全环保工作,形成企业与媒体、公众、社会的良性互动。”镇海炼化总经理张玉明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