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菜籽油陷污染风波
食用油遭遇降价潮
与进口转基因菜油差价上千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与进口转基因菜油差价上千元国产菜籽油陷污染风波食用油遭遇降价潮
10月28日,有媒体曝光,转基因菜籽油流入国储,造成出库的国储菜籽油被转基因菜油“污染”。10月29日,针对“国储库流入大量转基因菜油”的消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其网站发布公告称,经检查发现有两家企业违反收购政策,将1477吨进口菜籽油掺入临储库存。目前,上述两家企业涉及临储油菜籽已全部退出临储库存。
利益驱动和监管缺位污染国家储备 “转基因”的话题最近一直都处在风口浪尖,这一次“国字号”的企业与转基因联系到一起,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
首先,为何要在临储库存掺入进口转基因菜籽油?业内人士指出,存在这种问题不排除用价格更低的转基因油充国产油赚取差价的可能。由于国家强制要求企业生产转基因食用油标示油脂成分,食用油企业一般不可能冒险加入转基因菜油。但是,部分上游托市收购企业,则有可能将进口菜油混入国产菜油。
2013年,国家启动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油菜籽收购量为500万吨,折合菜籽油166.7万吨左右。但由于每吨进口转基因菜籽和菜油要比国产非转基因菜籽、菜油分别便宜500元和1000元以上,不少被赋予托市收购资格的委托企业,利用进口的便宜菜油冒充国产菜油上交国储库,从中赚取差价。
其次,违规转基因油进国储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专家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基因的菜油会污染国产菜油。数据显示,2002年以前,菜籽油在中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中曾位居第一,但是随着进口量的增加,菜籽油消费退居次席;自2006年起,由于中国进口棕榈油数量的增加,菜籽油成为国内消费的第三大油种。但在长江流域省份,包括云南、贵州等地的消费者仍然更偏爱喜欢菜籽油,不仅味道香浓,从健康角度而言还比大豆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此次,转基因菜籽油大量流入国储,会造成出库的国储菜籽油被转基因菜油“污染”,企业从国储库购买菜油而生产出的小包装菜籽油就难以再标称非转基因菜油。而消费者食用了这种“不纯粹”的非转基因菜油,这就涉及商业欺诈。
对此,中储粮解释称,因其自身无菜籽油加工能力,所以临储油收购全部采用委托地方粮油加工企业委托收购、加工的办法。此外,中储粮总公司还表示,目前并不存在媒体和社会所关注的进口转基因菜籽油污染国家临储菜籽油库存的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混入问题,已经采取整罐全部退出临储库存,确保国家临储菜籽油全部是国产非转基因菜籽油。
转基因标注待规范食用油市场降价
对于此次事件,业内普遍认为,其中既有菜油进国储库利润太大,个别油厂因为利益驱使做出的可能,也有检验工序存在的问题。对此,一位食用油企负责人坦言,国储库若被转基因食用油“污染”,对于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存在的是道德风险,即企业按照非转基因品类购买的原料,也以此为标识经营,若是在其中检出转基因成分,企业则要承担风险和损失。
目前,有业内观点认为,食用油是否为转基因原料在营养和安全上与非转基因产品并无区别。主要原因就在于转基因成分存在于蛋白质,食用油则取的是脂肪成分。而且如今转基因产品难验证,在检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市场销售的成品油,已经很难检测是否为转基因原料,最后还需企业按照转基因管理办法进行自律。
一位粮油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豆油80%左右为转基因产品,菜油因为国内西南等地生产较多,国产非转基因菜油大概可以占到六成左右。他表示,国内使用较多的转基因油料主要是指菜油和大豆油,其中大豆油占比更高。市场上购买的大豆油,基本是转基因食用油。“这是由国家供给程度决定的,国家没有足够的食用油供应市场,就只有通过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
继今年5月食用油抱团降价后,目前又迎来新一轮降价潮,其中金龙鱼、刀唛、鹰唛部分降幅达12%。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中秋、国庆旺季刚过,食用油开始步入淡季,今年市场销售不好,故而降价揽客。据记者了解,本次降价的品类涉及花生油和调和油,平均降幅达在10%左右,最多的降幅达22.68%。据了解,此次食用油企由于受国家发改委“约谈”,对涨价敏感,虽然花生油等在市场上占比不及大豆油高,但家庭消费依然以花生油、调和油等为主,此次降价普通消费者将更容易感受到。
同时,包括天津、湖南、云南、辽宁、山东等地均有媒体报道食用油价格下降的消息,而本次降价也是今年第二次大幅回调。有分析认为,这波降价是由于库存消化缓慢所致。有分析师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下旬至今,大豆、花生、棉籽等食用油上游原料集中上市,而国内大豆压榨产能约为1.26亿吨,油脂压榨产能过剩。据了解,一级大豆色拉油已从年初的9200元/吨,降至7300元/吨,跌幅达20%,创2008年5月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进入第四季度,食用油需求旺季已过,食用油库存消化缓慢,油企加工厂资金回笼,为清理库存降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