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健康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健康产业
 

2013年1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产业“一放就大”的改革逻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昌成

健康产业“一放就大”的改革逻辑

王利博制图

机会不公猛于虎。

“非禁即入”以一种罕见的“大尺度”改革写进了国务院近日出台的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意见》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

不仅态度明确,政府的行动也更为坚决———中央财政要相应地下拨22.2亿元助推健康养老产业。在准入之外,亦从金融、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民营机构更多优惠政策,甚至详细地规定,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

这无疑激活了市场潜在的暗能量。在产业指导方向明确与财政拨款的双重刺激下,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养老产业,比如双箭股份、上海三毛、天宸股份、亚通股份等。而以零售业起家的开元投资因投资了一个民营医院,在政策发布后,更是收获两个涨停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无论从生物学视角,还是历史学视角,封闭固守,内部循环,自我沿袭带来的终将是一场灾难。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调整和转型的时期,同时我们国家也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和转档的阶段。唯有引入新鲜空气,才能保证机体血液的健康流通。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之所以能够到达当前的高度,就是因为在顶层设计上,确定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制度,允许犯错,容忍失败。正是这种开放思维,最终保证国民经济在整体上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如果连“试错”的勇气都没有的话,中国将错失很多机会,并导致止步不前。

不过,遗憾的是,在面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的制度设计却反差极大,显得不那么“大度”,总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给试错、犯错的机会。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重大中企业、轻小微企业的认识偏见普遍存在。种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阻挡了民营经济前进的脚步。

以医疗领域为例,目前公立医院依然控制着中国90%左右的医疗资源。正因为公立医院的优势地位,现实中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也就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且这种定点资格很难被取消,这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的行政垄断地位。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一位多次遭遇制度蹂躏的民营企业家悲壮的呼吁。令人欣慰的是,制度打开了缺口,这名企业家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了企业界的“国家英雄”。

实际上,更多的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草根经济、民生经济。作为直接面对市场的经济主体,民营企业就像是一条鲇鱼,产业“一放就大”,企业“一放就活”,可以不断激活市场动力。借用马云的那句话,“闯”就是拆开门,让马儿欢跑。

“心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保持足够大的心胸,面对百亿的健康产业机会,敢于拆墙、清障,勇于示好、合作,用健康的制度环境做强、做大健康产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