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的绿色崛起样本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金开尔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江山市的绿色崛起样本
秀美江山城
工业新城
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
幸福江山彩色田野
尽管GDP不能代表一切,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GDP仍然是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财富。人们盲目追求GDP增长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却种下了重重恶果:经济发展了、资源却破坏了,城市漂亮了、空气却污染了,国民富裕了、差距却拉大了,蛋糕做大了、幸福却降低了……时时袭来的雾霾、接连而至的矿难、大江小河的污染,耀眼GDP的背后,却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百姓利益的受损。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习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可谓是击中积弊、深得人心。事实上,老百姓对GDP的增长感受并不深,对生态宜居环境的呼声和诉求却越来越强烈。对百姓而言,更关心的是河水是否清澈、天空是否蔚蓝、空气是否清新。
曾几何时,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似乎成了“死敌”,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如何破解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江山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之路作出了最好的解答。
绿色发展经济转型难中求进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应该干什么。”江山市委书记陈锦标说,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以化工、水泥为产业支撑的江山,一定是灰蒙蒙的天和臭臭的水。但走进江山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澈的。
以水泥行业为例,自淘汰了所有易污染、高能耗的落后设备后的8年来,各企业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与装备,从石灰石破碎、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到水泥包装,各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高耗能的水泥、化工余热余压得到充分开发,变废气为电力。仅此一项,数年来共计节电近20亿千瓦时,获得国家和升级节能补助达5000多万元,节能量30多万吨标准煤。
老“江化”与江山港毗邻,虽然每年对地方财政作出的贡献较大,但居民对该公司所造成的废气污染却颇有怨言。对此,该公司在市政府的统筹下,不断加大投资实施技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大修总投资近2000万元,对1100余个检修项目全面进行技改大修,为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江山市政府经过数十次对接,与江化控股公司省铁投集团的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启动“江化”向江山高新技术园区迁建工程,并排出了3年搬迁时间表,努力实现与出境水的“零”接触。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产业转型升级,江山市面前已形成以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及高新技术等“4+X”特色产业。通利照明是一家“吃”废玻璃“吐”节能灯的绿色企业,该企业利用废旧玻璃,生产节能玻璃灯管,满负荷生产一年,可“吃掉”废旧玻璃1.2万吨,生产节能玻璃灯管1.8亿支,一半以上产品配套本地电光源企业。
尽管江山的工业经济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但应该承认,部分企业对生态环保仍存在“精神懈怠”现象,治污设施时开时不开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此,江山市自去年开始,积极构建高性价比的企业在线监控网络,将涉嫌污染可能性较大的化工企业作为首批适用对象,以往环保部门得通过上门检查或市民反映才能有所了解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解决。目前,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江山多个化工企业亮相,江山环保部门和企业实现24小时监控中看环保,并将这些监控视频数据作为环境执法立案处罚的直接依据,20多家污水排放整改不达标企业相继转产、关停,确保了环保治污上水平、见实效。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不仅使江山的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新,也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国内经济发展普遍遇“冷”,发展减缓的情况下,江山市的工业却依然“热度”不减。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亿多元,同比增长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5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8.4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亿元,同比增长14.5%;外贸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81元,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2.8%。
以生态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转型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江山的发展步伐减缓,反而加快了前进速度。与8年前相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各项经济指标也实现了翻番。不仅如此,江山市还率先在全省县(市、区)建立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并被评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十佳魅力县市”,今年还被国家相关部委授予“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全国13家获此殊荣的县市之一。
舍得投入确保一江清水出境
水环境污染,一直是百姓备受关注的话题。今年初巨额悬赏邀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事件,揭示出人们对水环境污染的强烈不满,“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似乎成了流行语。江山市地处钱塘江源头,在该市20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流长105千米的江山港,是钱塘江水系之源,更是关乎浙江省一半人口的饮水安全。
事实上,江山市早已着手治理水环境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为确保一江清水出江山,该市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江山市把抓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短期忽视了的问题、从长远看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水环境整治的重点,花大力气逐一落实。仅2012年,就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钱塘江水源的保护整治。
江山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江山农民人均纯收入中20%源于生猪养殖,饲养量达200多万头。生猪养殖量大面广、排污粗放,给水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自去年8月开始,江山市生猪养殖整规工作全面铺开,并划出了区域、总量“双红线”,即以水源地为中心划分禁、限养区;总量至“十二五”末控量150万头。
考虑到生猪养殖整规涉及面广,江山市在工作启动前就先摸清养殖场数量、规模,预先掌握禁、限养区养殖场迁址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实行“疏堵结合”的人性化工作原则,引导农户发展其他产业,做好金融帮扶等前期工作。目前,白水坑库区、峡口库区已无生猪养殖场;碗窑库区完成生猪养殖场关停转迁254家,占总数89%;其他禁限养区完成关停转迁112家。
去年底,江山市启动了河道采砂专项集中整治,采取了“集中整治+循序改造”相结合的办法,不到4个月时间沿线上百个“乱挖乱洗”场点,已有80%以上实现有序关停,有效遏制了“乱租乱包、乱挖乱淘、乱制乱洗”等非法现象,泥浆致水浑浊、河床千疮百孔的情形得到根本性好转。
与此同时,江山市水环境治理不仅局限在江山港沿岸,而且深入到了江山各个乡镇。以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双清行动”等,制定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生活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标准,分片、分批推动所有行政村卫生达标全覆盖。农民卫生习惯明显改善,该市农村污水乱排现象有效改观。
实施部门乡镇联动机制是江山市治水的又一举措。该市设立了日常监管、水体净化两套联动工作方案,前者由环保、经信等部门牵头,负责排污管理、水质监测、应急处置等,后者由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开展沿江、库区等周边环境绿化及森林资源管理等。同时,对江山港沿线水资源的监管、保护工作,实行部门与属地乡镇“责任捆绑”,切实推进网格管理、常态巡控,确保在长效管理上不松劲。
一年多来,江山港水环境监测数据实现“两降两升”,出境水浑浊度、含菌量分别下降8.7%和12.6%,沿江绿化率、河道清洁度分别提升16.5%和21.7%,出境水质达标率100%。
江山市卓有成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作出批示:江山市为保护钱塘江源头、确保“一江清水出境”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次创业”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自上世纪80年代江郎山景点启动开发以来,经过连续20多年的接力创业,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成为江山市最有优势、最具基础、最富潜力的特色产业。特别是2008年以来,已形成以城区和江郎山———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廿八都古镇———浮盖山三大核心景区为主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目前,全市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2010年8月江郎山申遗成功,成为江浙沪地区唯一世界自然遗产,也成为江山旅游最响亮的“金名片”。
卓有成效的资源开发,使江郎山、廿八都古镇等重点景区功能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县域旅游之星、省旅游经济强市等称号,并被列为省世界遗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市,有效提升了江山旅游对外知名度、美誉度。与此同时,江山市连续成功举办4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首届中国古镇(廿八都)文化论坛等重大节会活动。
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54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1亿元,均为2008年的2.6倍,两项指标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尤其是乡村休闲游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尽管江山市的旅游产业取得了骄人业绩,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的0.6%;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水平;在全省6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和4个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市)中,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排位整体靠后,与先进县(市)差距还很明显。
面对差距,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展旅游业“二次创业”。
2012年7月,江山市启动了江郎山和廿八都景区联合争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将世界遗产的自然景观与千年古都的人文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契机和载体,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打响旅游品牌,增强服务功能,推动江山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江山市先后启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二期项目设计》、《江山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江郎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江郎山游客接待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二期、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投资近两亿元的廿八都二期已动工兴建。与一期以观光游览为特色不同,二期将以打造休闲旅游项目为重点,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范围周边达20平方公里,已正式列入全省第二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这里将集纳与江郎山景区配套的文化、旅游项目。
“一线串五珠”是江山旅游打出的另一套“组合拳”。383年前,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从清湖码头开始,沿着仙霞古道一路南行,游历了江郎山、仙霞岭、廿八都、浮盖山等处。如今,这条千年古道已串珠成链。用古道将江郎山、清漾、仙霞关、廿八都、浮盖山五个景点串在一起,将之又分为三个板块,景点之间、板块之间实行联票,旅游品质大幅提升。
江郎山世遗文化、江山名人文化、清漾毛氏文化、古道古镇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构筑成江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旅游品牌。曾经的工业老城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逐渐成为江山市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近几年来政府主导投入资金累计已超过5个亿,专项用于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市财政还史无前例的每年拿出3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一个属于江山旅游的“黄金年代”已经来临。“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之路,让江山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