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3年1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检查频率加快企业治污成本陡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环保检查频率加快企业治污成本陡增

PM2.5一次又一次爆表,令2013年又平添了一项新纪录:中国气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在雾霾天众多成因背后,企业排污毋庸置疑地成为众矢之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则是接二连三地阻击非法排污企业,并已在全国重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的重点之一是工业企业燃煤设施脱硫脱硝除尘装置运行情况,污染物(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达标排放情况等。这一时间将一直持续到2014年3月。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无疑是大气治污的主体,但是政府的政策起着关键作用,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变堵为疏。

成本陡增企业的抉择

事实上,在此次专项检查之前,很多企业就已经习惯了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的环保检查频率。

河北一家电力公司相关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早在专项检查之前,环保部门今年开展了不定期检查,“隔几天查一次,频率明显高于往年”。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这家公司计划关停两台分别是20多万千瓦的机组。“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问题,比如,上千名员工需要重新就业,公司的组织机构、运行模式等都需要调整。”上述相关人士坦言。

“如果改进技术,则需要一大笔费用,对公司来说也有难度。”据上述相关人士介绍,一台机组改造的费用需要1亿元左右,而这只是投入的成本费用,如果运行还需要再支出不菲的运营成本。“两相比较,只能选择关停了”。

“企业用不用很关键。”河南一家公司高层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一些企业按照要求安装了环保设备,但多是“检查的时候用一用,不检查的时候就成了摆设”。

目前,我国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在电力装机中,火电占75%;在发电量中,火电占82%。火电厂消耗的原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量的45%左右,排放的二氧化碳估计占全国排放量的30%以上。

“煤并不天然就是污染的,是因为不治才出现污染。”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脱硫脱硝脱氮等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关键是安装后是否运行,如果运行则需要额外支出费用。

在马中看来,“买的时候花一次钱,用的时候再花一次钱,买的时候是不得不买,不买就不让生产。而安装后则需要企业自觉使用。因此说,关键不在于治而在于执。”

将治污由赔本变盈利

试问:如果治污由赔本买卖变成赚钱生意呢?

“企业排放污染物到空气中是不需要花钱的。但是,如果投入了资金和技术,对污染物进行清洁化治理则是需要花钱的,花钱而又不赚钱,应该哪家企业也不愿意做。怎么办?”国能新能源投资(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樾反问道,“可以通过补贴、税收等办法让企业将花钱的事情变成赚钱的事情。”

李樾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在烟气治理中,很多新技术的投入可以产生高品质的副产品,比如碳酸氢钠、硫酸铵、硝酸铵等,而这些产品是可以销售的。

“这些副产品所带来的收入完全可以平抑部分成本,如果再加上国家的补贴和税收倾斜,可能就会将其变成一种盈利行为,通过财政和税收补贴降低投资成本,再利用副产品创造利润,这对烟气治理将产生大的利好。”李樾分析说。

因此,需要各司其职。一家环保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需要承担一部分成本,而国家则需要从补贴的角度承担另一部分的成本。

目前,在我国脱硫脱硝的补贴已经实行,但是并没有覆盖各个行业。“如果所有企业都在用一体化技术治污,也就是超前国家一步在做脱硫脱硝一体化工作时,其中一大部分是社会效益在支撑,而经济效益则受到了影响,对于这样的做法,国家应该考虑给予鼓励支持和奖励,但是目前还不到位,什么时候能做到,是企业非常期待的答案。”上述高管如是说。

上述高管认为,政策的导向性作用非常强,企业都是按照国家政策走。如果让烟气污染治理的日常运行变成可以盈利的项目,那么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就将变“堵”为“疏”,企业的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环境必将受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