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区域经济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期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最近60年的增温原因,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建筑排放,基本是各1/3的比例,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产生的碳排放比重有所不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气候环境污染更多的是由工业排放。”巢清尘如是说。

北京雾霾天成因引业内分歧“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说法遭质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北京雾霾天成因引业内分歧“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说法遭质疑

“北京天气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的质疑声在今年“十一”黄金周被迅速扩散开来。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金九银十”的北京,秋高气爽刚刚取代了此前的雾霾沉沉。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北京PM2.5的平均值达到350微克/立方米,个别地区甚至高达434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已达最高的六级严重污染水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天数达到42天。

雾霾天的成因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在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期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接受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最近60年的增温,至少一半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建筑排放,基本是各1/3的比例,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产生的碳排放比重有所不同。

中国以工业排放为主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保持了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2012年国民经济达到52万亿,实现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进入本世纪以来“十一五”增长率达到11.4%,这使中国规划增长率整整高出40%。

无疑,这对能源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中国能源结构大约70%是以煤为主,90%以上的能源是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水能都占不到10%。

2010年,中国正式宣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学院院长马中给出了一组世界第一,

“倒推一下,中国已经有很多第一了,上个世纪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钢铁产量也在上个世纪达到世界第一,化学需氧量和水污染达到世界第一,氮氧化物前几年也达到世界第一,能源消费2009年达到世界第一,2010年碳排放世界第一。”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气候环境污染更多的是由工业排放。”巢清尘如是说。

马中表示,与此同时,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1/5,“换句话说,我们以两倍能源生产了一倍的经济总量,粮食产量占到全世界1/4,比重明显高于人口比重,但是我国排放量更高,二氧化碳占到全球1/4,钢铁和水泥更是远远超过全球生产总值一半,这是中国环境能源资源还有经济在全世界全面的比重,这样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非常快,但是效率并不高,需要占用大量的环境能源和资源。”

“汽车尾气说”遭质疑

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北京全市的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将实现较大幅度的减少,细微的颗粒物也就是PM2.5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25%减量是否可以实现被画上了一个大问号。令马中不解的是,“目标是可以设的,但是依据在哪?”

“25%,有一部分是依靠汽车减量的。”马中反问道,“现在汽车对天气的影响还不能确定就已经列为1/4了,如果没有1/4那么大呢?”

“北京天气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的质疑声在今年“十一”黄金周被迅速扩散开来。

有网友称,“国庆长假期间,北京车辆稀少,市内道路畅通,呛人雾霾依旧。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的谣言不攻自破,机动车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不过,10月17日由北京市委常委会通过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当北京市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时,即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时,机动车将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

“单双号限行是有意义的,但是单双号限行这个措施不应该产生,算得上是不得已而为之。”马中表示,“就因为我们政策总是在应急,只解决危机,没有长期的判断,造成空间越来越小。”

在马中看来,“征收交通拥堵费也是一个解决办法,降低购置成本增加使用成本,不妨碍百姓够买车辆但制约用车。”如果设置交通拥堵费则可以由消费者自己做主,“限行是限制权利,但是交通拥堵费则属于强制性的,拥堵费应该更适合。”

建筑能耗全球居高

中国是建筑大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期,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总和的一半,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建筑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在中国,即便达到节能50%的建筑,每平方米的采暖耗能也要达到12.5公斤标准煤,是欧洲国家的1.5倍。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建筑行业的能耗每年占到了全球总能耗的40%,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事实上,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在社会总耗能的占比则达到46%至47%。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此前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的二氧化碳,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7公斤二氧化碳。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必须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排放量降低15%甚至1/3,这是城市改革时期的一个必要趋势。建筑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日益明显,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今竖起的大楼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业内专家呼吁,我们必须关注建筑的绿色技术,关注如何高效利用能源,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而留给后代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时代。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