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区域经济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洽会升华成都高新区在800余家中欧企业和33亿元协议金额的背景图上,在“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前沿,超半数合作项目来自这个正以“三次创业”走近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龚友国

欧洽会升华成都高新区在800余家中欧企业和33亿元协议金额的背景图上,在“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前沿,超半数合作项目来自这个正以“三次创业”走近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中欧企业一对一洽谈

中欧企业签约

媒体采访

10月23日晚,第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欧洽会”)宣告闭幕。

在为期三天的第八届欧洽会期间,共有1000余人、800余家中欧企业与会,其中欧方参会企业超过180家。据统计,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制药、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与IC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700余家中欧企业举办一对一配对洽谈1100余场次,签订合同12亿元,达成意向合作协议金额达33亿元,配对成功率达30%。

在欧洲经济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刚刚“低位企稳”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

本届欧洽会于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共签订了13个科技项目:其领域覆盖生物医药、先进环保、物联网、高端装备和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20个签约项目中有超过一半来自成都高新区企业。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科技发展、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向参会的欧方代表介绍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情况时表示。

欧洽会的“青睐”:科技创新

10月24日,第四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于会上表示,这次对话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前期举行的一次重要的双边活动。这次对话双方围绕经济发展、工业政策和贸易与投资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共识———“双方同意采取进一步措施,扩大高技术贸易,加强海关、质检、知识产权、民航等领域合作,拓展城镇化、创新、节能环保等合作。”

而欧洽会与成都高新区的结缘,正是中欧经济合作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2002年,中国第一届欧洽会在北京举办———在那一年,没有人预料到之后的七届欧洽会,将连续在成都高新区成功举办。

这样的选择是有理由的。从1990年的1990万元,到2012年的878.9亿元,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乏力的背景下,其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

201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工业园区;累计入驻各类企业4万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第二,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居全国第三。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而科技创新型企业则是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表示。长期以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了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

事实上,科技创新的意愿与能力,也正是成都高新区企业与欧盟企业合作的基石。

“20年前,欧盟和中国的贸易量还微乎其微,而现在我们每年的贸易量已经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捷克贸工部副部长米兰霍尔卡在本届欧洽会上表示,“但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还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我们希望可以在提高我们的双边投资,更好地来分享我们在研发等领域共同取得的进步。”

对于这样的合作,欧盟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在“中欧创新与合作大会”上,来自英国皇家学会创业基金、瑞典地理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西班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法国波尔多激光之路、英国牛津创新中心等欧洲知名科技创新机构的代表,和来自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武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国内多家高新区的代表展开热烈讨论。

更典型的案例,发生在具体的企业层面:本届欧洽会上,成都微积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德国ElectroOpticalSystems(EOS)和Envisiontec签约,联合开发适合国内应用的3D打印机及相关设备。成都博世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丹麦、荷兰、德国的三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技术引进与支持、市场开拓及生产合作等环节,为下一步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国际市场做准备。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与英国帕特森癌症研究所将就新型抗癌药物研究展开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设立的“欧洲企业网(EEN)中国西部中心”———依托EEN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合作伙伴机构及超过100万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服务于中国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旨在帮助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加快国际化的组织———截至目前,其企业在线注册用户超过500家,累计提供技术、贸易、投资、咨询等信息近4万条,网上对接平台日均访问量突破3000余人次,访问量累计超过60万余人次,帮助670余家中欧双方企业线上和线下项目对接。

“高新区是一个自主创新的相对集中区域。过去20年,我们一直坚持对技术、对人才、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给予高度的关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表示,“我们有28个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8个,在孵企业超过3千家。”这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投入,解释了“历届参会的中欧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成功开展企业配对洽谈13200场次,签约及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1145项”的丰硕成果。

启动三次创业:面向世界一流

在欧洽会期间,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向欧方嘉宾介绍了不久前成都高新区确立的三次创业发展思路以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引起了在座嘉宾普遍的兴趣。

据了解,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南部园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按照“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的成都中央商务区的定位,重点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研发、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宜业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西部园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按照“业态完整的高科技工业发展区”的定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通信、电子终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

“南部园区由留学生创业园区、生物产业核心区、金融业聚集区、移动互联网发展区、天府软件园以及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几个板块组成。”傅学坤表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的西部园区,则以制造业为主。”

三次创业是对成都高新区一次、二次创业的提升与超越。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汤继强介绍,成立于1991年的成都高新区在“一次创业”的十年间,主要以聚集产业要素为中心,搭建了支持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在“二次创业”的十年间,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式,打造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区域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正在改写的全球科技和产业版图,让我们与先进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甚至在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汤继强表示。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一部分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另一部分制造企业或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包括成都高新区在内的中国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因素影响。

“当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国家、省、市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贯穿到推动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方面。”汤继强说道。

2013年3月至7月,一场覆盖成都高新区机关、企业、街道、学校、社区的“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在无数次的座谈讨论后,成都高新区全区上下对于“转变”达成了共识:目前在一些关键核心科技领域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突破口集中体现在基本科学问题、能源和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与制造、农业、人口健康等领域———这正是高新区的机会。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说,三次创业战略计划,可归纳为“一三四五七”:

一个目标———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产业倍增目标;第二步到2017年,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比2013年翻一番,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15%,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25%,财政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20%,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33%,实现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元。

四个遵循———以“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为总取向,以“率先提质升位、率先转型升级”为总要求,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为总引擎,以“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为总路径。

五区定位———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

七大任务———全力做强做优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入加快发展新活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培育聚集辐射新功能;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政务环境建设,塑造服务发展新优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新合力。

瞄准未来:新产业与新人才

“推进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是动力、是支撑,我们要坚持把做强做优产业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第一要务。”汤继强表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将是长期的工作重点,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则是重中之重。

这亦是大势所趋。本届欧洽会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制药、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与IC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设立了10余场合作洽谈会及对接会,包括中欧创新与合作大会以及中欧商务合作洽谈会、中欧现代高科技农业专题对接会、中欧通用航空专题对接会、第二届EEN全球合作伙伴会议、第二届先导化合物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

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规划中,对“高端产业集中区”有一个明确的诠释: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引领全省、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5位;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取得新成效,形成2到3个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培育2到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三次创业战略中明确提出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00人以上,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比例提高到20%、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常住人员占比达到3%,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特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