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评论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来不缺炒作素材。早些年,开发商为了能将做好的房子卖个好价钱,什么“健康住宅”、“亲情住宅”、“教育地产”、“水景住宅”等概念,变着花样地讨好消费者。

“调控拳”之下新概念地产择路挺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江金骐

“调控拳”之下新概念地产择路挺进

莫说青山多障碍,房子围着青山盖。这里的“青山”指的是房地产调控政策。

就在“深八条”和“京七条”相继为中国楼市调控作背书时,复兴老板郭广昌正式决定,未来三年将投资逾百亿元,在海南建造一座七星级酒店。与此相呼应,由万达集团投资超200亿元打造的中国华东地区最大文化旅游项目,10月27日在合肥正式动工。当然,再往前追溯一点,远洋地产不久前宣告自己已建成了第一个养老地产项目;万科曾宣布投入120亿元在长春市打造养老地产项目,绿城集团则对外表示,未来三年重点关注养老项目。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来不缺炒作素材。早些年,开发商为了能将做好的房子卖个好价钱,什么“健康住宅”、“亲情住宅”、“教育地产”、“水景住宅”等概念,变着花样地讨好消费者。

现在,随着政策发生偏转,各类概念也由营销型转到“功能型”,如上所说的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影视地产、养老地产等,尤其是被业内称作“文旅地产”,作为一种新业态,在万达、万科、保利、中海、招商、华润等老牌地产商的轮番演绎下,近期从渤海湾到珠三角,从长白山到海南岛,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川,投资过百亿的大型文旅投资项目风生水起,并且,超五星级酒店、度假别墅、高尔夫球场等,似乎是每一个旅游地产项目的标配。

比如,万达这次投资的合肥万达城,据说这是继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青岛东方影都之后的第四个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后不仅包括室内水公园、室内电影乐园、室内主题公园,还将打造一个含1座五星级酒店、2座四星级酒店、3座三星级酒店的星级酒店群。

国务院于2009年正式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应该是策动开发商纷纷挺进文旅地产的原动力,但从产业形成的梯度上分析,现行步步进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才直接导致了开发商不得不错开调控锋芒,另辟蹊径寻找新市场。对此,万达老板王健林在参加合肥项目开工典礼时就表示:近几年的楼市调控总体来说并不成功,因为调控的方向发生了偏差。而在调控的另一面,文化产业投资却不会有“天花板”。

无论是今天的“京七条”,还是过去的“国N条”,大家都知道,调控的核心内容不是降房价而是调结构。当前来看,新概念地产之所以表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是由于中国的住宅市场整体紧缩,且相关的政策性调控一眼看不到头,迫于政策压力和市场空间,投资商由此掉头开进非住宅市场,似乎不难理解。此外,土地财政受到抑制,地方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旅游项目开发也是原因之一。对此,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曾表示,文旅地产过快发展,是因为理论研究跟不上,其次投资者的对风险还没形成认识;再有,地方政府对项目进行匆忙批示的情况时有发生。

文旅地产作为商业地产的细化,当前市场上真正意义的此类项目并不多见。真正意义上的文旅地产,必须先有文化或旅游因子的存在,不是说挨着一片海或靠着一片林,圈一片地盖房子就说在做文旅地产。只有开发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有当文化旅游真正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只有当地产项目与自然景观得以合理嫁接时,文旅地产才有可能做好。正因为统计口径收窄,有专家指出,在目前的文旅地产项目中,比较成功的只有20%左右。

文旅地产如此,养老地产也没好到哪儿。近期有报道,位于北京东城景泰桥南的北京康泰老年公寓,因开业17个月入住率不足一成,不得不将旗下大部分物业出租给7天连锁酒店,新酒店将于11月开张。

康泰老年公寓绝非个案。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有30多家品牌房企参与养老地产,尤其是上个月,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让养老地产的投资再度升温。但观察者认为,许多企业转身去做养老地产,但真实用意是借此实现“圈地”目的,因此,虽有一哄而起之势,但实际建成的并不多,有的甚至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由此看来,新概念地产待解决的问题不在少数,不过业内人士还是认为,持续绷紧的房地产调控、拉动内需的改革路径等,对新概念地产的未来无疑利好,尤其从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政策上看,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再以国家投资拉动,而是要加大内需拉动,就是要让老百姓放心地花钱。

也就是说,内需一旦拉动起来,文化旅游业肯定会成为重点消费领域。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只是靠近文化旅游景区才可发展文旅地产,一些历史文化氛围较浓的城市中心区或民俗村落,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系知名媒体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