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成都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
成都高新区拉德方斯
成都高新区启动“三次创业”打造万亿产业园区
近日,成都市政府正式发布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蓝图,将着力把成都高新区打造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并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将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通过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经济升级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个维度:诠释“一流高科技园区”内涵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调整变化的影响。“正在改写的全球科技和产业版图,让我们与先进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甚至在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汤继强表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199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78.9亿元;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乏力的背景下,其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201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工业园区。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内累计入驻各类企业4万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
2012年,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第二,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居全国第三。
“‘三次创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这一新蓝图可以概述为‘一个目标,五区定位’———即通过打造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汤继强认为,“产业、人才、创新、改革开放、社会文明这五个维度既是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内涵的诠释,又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取得新成效,形成2—3个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培育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基地。
高端人才集聚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0人以上,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比例提高到20%、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常住人员占比达到3%,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特区”。
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8%以上,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1000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项,聚集国家级研发机构数达到100个。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培育世界知名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制定国际标准数量20个、国家标准400个。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培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家,孵化企业数达到10000家。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具有世界水准和全球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开放模范区———各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适合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成形,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开放型经济迈出更大步伐,外贸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区内企业“走出去”取得明显成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达到更高水平,成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文明和谐首善区———产城融合、“四态合一”理念得到充分彰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和政务服务环境保持区域领先,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有效全覆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七大新产业:打造经济升级版
“推进‘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是动力、是支撑,我们要坚持把做强做优产业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第一要务。”汤继强表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将是长期的工作重点,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则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已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将重点打造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七大产业集群”。
据介绍,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产业影响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增加值341.08亿元。
2012年富士康成都工厂生产平板电脑4049.9万台,出口总额137.6亿美元,占四川省出口总额的30%;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总投资超过25亿美元,其中,英特尔成都公司的芯片组和微处理器产量已提升至其全球产量的60%和55%,全球每两台电脑所用CPU中就有一台“成都造”;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授牌,已聚集软件企业850余家,从业人员逾10万人,全球软件20强有13家、服务外包20强中有5家已落户,直接推动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增加值25.5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等3个国家级基地,初步形成了涵盖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药物生产等全过程的新药研发体系和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药服务等特色产业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集中在航空装备产业领域,2012年实现增加值55.56亿元。培育出海特等上市企业,聚集了中电科、中航空天基地、艾特航空、铁姆肯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航空电子、航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特色。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集中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2012年实现增加值6.77亿元。聚集了深蓝环保、中自尾气、天采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规划建设了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可吸纳企业100余家,园区企业年总产值将达到120亿元。
在强调优化产业体系时,成都高新区的蓝图中提及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成都高新天府新城商务楼宇,统筹金融城、大源组团、新南天地等新兴商圈,加快发展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两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引领全省、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四大创新工程:推动内生式增长
长期以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了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持续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倾斜大量产业资源,促进企业聚集壮大,成都高新区如今已聚集数千家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产品的科技型企业扎根,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2013年,成都高新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2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155件,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42件,企业专利申请9645件,同比增长40.9%和48.2%。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水平在成都高新区不断提升,2012年,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专利申请近2500件,物联网相关企业申请专利1100多件,近三年年均增幅超过50%。
“引进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汤继强介绍,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人才聚集呈现加速态势,每年新引进的留学回国和博士创业人员超过100名,每年新增的外国专家超过200名,每年新引进的中高端人才超过1万名。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人才总量达22.8万人;累计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95人,创办企业510家,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6人,“成都人才计划”74人,成都高新区“125计划”106人,省级顶尖团队4个,市级顶尖团队4个,常年保持在孵企业2000余家。
汤继强表示,“内生式”增长已经成为支撑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引擎,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根本动力,通过“四大创新工程”,率先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上来。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支持企业自建和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以及并购、收购国内外研发机构;规划、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和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专业孵化培育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鼓励不同形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平台加快发展,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科技金融创新工程———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优化完善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构成的梯形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人才强区工程———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用”为本,加快培育和聚集符合技术创新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加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省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构建更具比较优势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用好改革开放红利:为“三次创业”提供坚实后盾
成都高新区提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保障和动力,“最大限度地用好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持之以恒地予以推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主攻方向,着眼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施专业招商。进一步强化择商选资意识,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转型升级。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及后台中心。加大全球知名研发机构、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引进力度。
打造特色开放合作平台。加快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保税物流业务,推动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研发、销售、结算以及检测维修等业务,积极拓展商品展示交易功能。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国内先进高新区和沿海发达区域的战略合作。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政府资源配置的手段、方式、途径,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政府资源的高效配置。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着力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提升成都高新区综合竞争优势。优化体制机制,理顺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职能职责,减少职能交叉。加强内部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降低协调成本,提升运转效率。积极争取在国家、省、市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方面先行先试,不断创造体制新优势。
据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199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78.9亿元;近年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201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工业园区。
相关成都高新区目标:
第一步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亿元;
第二步到2017年,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500亿元;
2020年,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表示,“三次创业”的战略计划,可归纳为“一三四五七”,即:“一”个总体目标———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三步走”———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20%,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33%,实现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四”个基本遵循———以“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为总取向,以“率先提质升位、率先转型升级”为总要求,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为总引擎,以“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为总路径。“五”区定位———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七”大主要任务———全力做强做优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入加快发展新活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培育聚集辐射新功能;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政务环境建设,塑造服务发展新优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新合力。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过去20多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整体创新生态,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与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